【中国绿色时报】梁希精神薪火相传 林草科普润物无声

2021-12-03 16:15 中国绿色时报

科普盛宴恰如冬日暖阳。近日,第十届梁希科普奖获奖名单揭晓,获奖项目21项,其中《盐城湿地我的家》《中国竹类植物图鉴》等10件作品获科普作品类奖,“‘共享自然 共建湾区’系列自然教育(科普)活动”等8项活动获科普活动类奖,邱国强、韩静华、李晓东获科普人物类奖。

一件件作品、一份份荣誉。如今,中国林草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林草人创新科普的精神始终为林草事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梁希科普奖是经科技部批准,由中国林学会申请设立的面向全国、代表我国林业和草原行业最高科技水平的“梁希科学技术奖”的4个重要组成奖项之一,旨在表彰和奖励在林业和草原科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繁荣林业和草原科普创作,普及林业和草原科学知识,提升我国公民生态意识及林业和草原从业人员科学素质,从而促进现代林业和草原的发展。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础支撑,近年来,各单位、广大林草科技工作者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大力普及科学知识,积极倡导科学方法,广泛传播科学思想,着力弘扬科学精神,为促进林业、草原、国家公园“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实现林草工作高质量发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翻开梁希科普奖获奖名单,林草工作者为科普事业奉献的身影闪耀着熠熠光辉。今日,本报聚焦部分获奖项目背后的故事,以飨读者。

作品类

一本书联结了湿地和学校

2019年黄海湿地申遗成功,让盐城获得了世界自然遗产这张新的城市名片。借此时机,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和盐城市教育局联合启动了图书《盐城湿地我的家》的编写工作。

《盐城湿地我的家》分小学版和中学版两册,系统介绍了盐城滨海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知识。小学版突出湿地体验,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呵护湿地家园;中学版着重介绍我国第十四块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包含湿地形成原因和自然遗产地内主要动植物物种及其生态特征,重点介绍了丹顶鹤等鸟类、麋鹿等兽类和特殊的盐生植物。

《盐城湿地我的家》图书编写工作启动后,迅速成立了由保护区科研人员、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组成的编写队伍。随着不断的交流和碰撞,终于在万众期待中,书籍初稿发布。初稿讨论会上,一位学校老师提出意见:“书里介绍了很多盐城沿海湿地,那盐城内部县市区是否也应因地制宜,展示当地的湿地呢?这样才能让所有孩子充满对身边湿地的好奇心和自豪感。”随后,盐城市教师湿地微课比赛开展,利用《盐城湿地我的家》的教学模式,教师们将身边的湿地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呈现出来。

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宣教科科长陈亚芹介绍:“《盐城湿地我的家》这本书旨在培养学生热爱湿地、热爱家乡的情感,全书渗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有助于学生形成生态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20年12月,《盐城湿地我的家》正式出版,印刷了16万余册,送到了盐城市中小学学生手中。随后,各个学校湿地社团应运而生,各种湿地作品缤纷而来。教师和学生们都参与进来了,他们利用课件、绘画、作文尽情表达着对湿地的爱……通过一本书,盐城联结了学校与湿地,让生态文明之花真正在大美湿地绽放!

《中国竹类植物图鉴》诞生记

中国是世界上竹类分布最广、资源最多、利用最早的国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国”之美誉。全国竹林面积641.16万公顷,共有竹类植物39属500种以上。中国人对竹子有特殊的情感,不仅对竹类植物的结构、性质等均有理解,同时也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中国竹类植物图鉴》有专业力量雄厚的编写团队,团队由国际竹藤中心江泽慧教授指导,岳祥华、费本华、余雁、田根林、王汉坤等专业人员组成,在总结和吸收前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近5年时间精心编辑而成。图鉴精选高清图片1200余幅,同时辅以手绘植物科学画10余幅,介绍了27属238种竹子植物。全书知识由浅入深,以通俗的语言,从竹子植物的地下茎、竹竿、竹笋、竹叶、竹花和果实等方面予以详细阐述,把丰富多彩的竹类植物世界向公众进行科普。

图鉴编辑的过程,也是团队成长的过程,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有团队成员的辛勤付出。为了保证照片反映信息的准确性,每位编辑成员都要掌握必要的竹类植物分类学知识,熟悉竹种的分类学特征。照片拍摄后还需要进一步鉴定和后期处理,完全合适后才会正式采用。分类学知识、装备和后期处理,这些对编辑成员来说仅仅是硬件基础,更需要的则是勤奋和耐心。就毛花酸竹来说,为了拍摄它的分类学图片,团队成员多方打听,在微信群得知有竹子开花的消息后,第二天即乘飞机前往江西南昌,后又转绿皮火车、公交车抵达井冈山,再得益于井冈山管理处的帮助才抵达竹子开花的现场;就雷竹的花序照片来说,为了拍摄蜜蜂正在采蜜的照片,团队成员足足花了一上午时间蹲点、拍摄,才得到一张满意的照片。毛花酸竹和雷竹照片的拍摄只是整个图片采集工作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团队成员一直随身携带近20公斤的图像采集装备,远赴陕西、河南、广西、海南等十几个省区进行图片采集。

汗水与收获相伴而生,经历与成长如影随形。《中国竹类植物图鉴》的出版,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编写团队同样希望,能把这份馈赠展示在公众面前,让公众能从中了解美丽的竹世界。

活动类

广东争创全国自然教育示范省

近年来,自然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广东省林业局积极推动自然教育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使自然教育逐渐成为展现广东林业建设成果的一张亮丽名片。

广东省以打造粤港澳自然教育合作交流平台、建设全国自然教育示范省为背景,举办了“共享自然 共建湾区”系列自然教育(科普)活动,包括2021年第三届粤港澳自然教育讲坛暨嘉年华活动和粤港澳自然观察大赛等活动。

2021年第三届粤港澳自然教育讲坛暨嘉年华活动在深圳市莲花山公园举行,讲坛发布了《广东省自然教育发展报告》,嘉年华现场共有55家自然教育机构布展,吸引2.6万人参加,54.8万人通过现场直播参与了活动,活动规模和游客人数均创历届之最,是目前为止全国自然教育领域最大型的嘉年华活动。经过3年的积累,粤港澳自然教育讲坛暨嘉年华已成为粤港澳三地政府部门自然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示范性品牌,公益性、科普性与参与性得到良好结合,以大平台、大合作、大融合的方式构建了粤港澳自然教育生态圈。

2021年粤港澳自然观察大赛以“神奇昆虫在哪里”为主题,以自然观察和自然笔记为主线,通过学生们的双手定格粤港澳三地绿水青山中最美的生态瞬间。来自粤港澳三地的718位中小学生精心绘制了自然笔记,一幅幅手绘作品真实记录了各种昆虫在自然中的美妙瞬间,学校、家长和孩子们都热情地参与到自然教育活动中。

今年是广东省自然教育工作的深耕之年。广东省统筹山上山下、陆地海洋、农村城市,深入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持续推进自然教育基础设施、人文环境、交流平台、制度规范等建设。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359个,认定省级自然教育基地80个,全年全省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阵地达326个,推出自然教育线上活动,接受教育和参与活动人员累计达379.2万人次。编制《广东省自然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是我国第一部省级自然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努力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自然教育示范基地,力争建成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竞争力强的自然教育强省。

人物类

朱鹮背后的保护传奇

朱鹮,曾经在全球范围内濒临灭绝。浙江是我国朱鹮的历史分布区,朱鹮的江南故乡。2008年起,浙江开始重建朱鹮种群,10多年来,朱鹮在德清县下渚湖安家后种群不断扩大。

邱国强是浙江省德清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林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他带领的团队先后攻克了朱鹮人工饲养、人工孵化、野化训练等难关,形成了成熟先进的朱鹮人工繁育和野外种群重建技术体系。如今,德清朱鹮种群成为全国最大的朱鹮人工繁育种群,并拉开了中国南方地区朱鹮野外种群重建的序幕。

2016年,邱国强刚接任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时,朱鹮繁育中心的朱鹮受精率和雏鸟的存活率仅分别维持在26.34%和33.76%。

为此,邱国强和团队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开展实践调研,最终决定打破传统的肉眼观察配对与繁殖的方法,首次利用与浙江大学合作自主开发的遗传基因型信息平台,将遗传基因能够匹配的朱鹮个体散放在一个较大的笼网之中,让朱鹮自主选择配偶进行繁殖,这一改变将朱鹮的受精率从起初的26.34%提高到87.51%。

孵化率提高了,但人工孵化的幼鸟存活率还是不高。邱国强和团队决定在大自然中找答案——观察已经回归自然的朱鹮,看它们怎样哺育幼鸟。经过反复地对比分析与尝试,终于调制出最接近野生朱鹮哺育幼崽时的半流食配方,让出壳幼鸟的存活率从33.76%提高到了76.11%,遥遥领先于国内外其他朱鹮繁育中心。

同时,邱国强意识到,不仅要让朱鹮在中国南方地区飞起来,更应该让朱鹮在中国的更多地方飞起来,让德清经验对中国其他地方的朱鹮繁育工作有所帮助。

大自然中,鸟儿筑巢产蛋的景象再正常不过。但对人工繁育的朱鹮来讲,飞出笼舍后的生活是一道坎接着一道坎。2012年,朱鹮岛上建造了2700平方米的野外训练大棚珍鹮园,完全模拟野外环境。2013年,他们挑选了33只成年朱鹮接受野化训练,培养朱鹮自主觅食能力。

2016年,精心挑选的20只优质朱鹮被运往四川峨眉山,这是德清朱鹮为支援我国西南地区朱鹮种群重建的首次输出,更是德清朱鹮人工种群繁育与野外重建项目的重要里程碑。2021年,邱国强又推动德清朱鹮易地保护台州鉴洋湖基地建设与朱鹮回归西溪湿地异地放飞项目,为加快中国南方朱鹮野外种群重建步伐而努力。

邱国强及其团队是朱鹮的饲养员,更是家人,共同栖居在这片芦苇荡漾、山水相映的土地上。与美丽起步,与美丽同行,这里的人们和鸟儿演绎了一段生态和谐的动人故事。

(本特刊由中国科协2021年学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项目资助,广东省林业政务服务中心和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特别支持)

第十届梁希科普奖获奖名单

作品类

奖项等级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作品名称

《盐城湿地我的家》

《中国竹类植物图鉴》

《动物世界大揭秘 哺乳动物》

《野生动物生物安全科普系列动画之一~五》

《广东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手绘昆虫笔记》

《原野之窗:生物多样性教育课程》

(含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一套两册)

《探秘野生动物与病原体》

微电影《杉杉》

“发现保护地之美”系列视频

《森林消防信息》2020年网络科普系列作品

作者(单位/个人)

陈浩、祁正来、

刘迎侠、陈亚芹等

岳祥华、王汉坤、

田根林、费本华等

余大为

卢琳琳、范梦圆等

唐湛、安然等

雍怡等

卢琳琳等

张科等

陈庆辉等

高昌海等

申报单位或个人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国际竹藤中心

余大为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广东省沙头角林场

(广东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

陈璘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浙江省林业信息宣传服务中心

广东省林业局

中国林学会森林与草原防火专业委员会

活动类

活动名称

“穿越北回归线风景带——广东

自然保护地探秘”系列科普活动

科创志愿服务青少年

林草科学普及系列活动

北林国际花园节建造及

展览系列科普活动

趣味闯关线上活动

宝天曼“十个一”研学活动

踏出校园,走进大自然

“共享自然 共建湾区”系列

自然教育(科普)活动

城市森林自然科普集市

主要参与单位

广东省林业局

辽宁省科学技术学会、辽宁省林学会、

葫芦岛市野生鸟类保护协会

北京林业大学、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

上海市林业总站、

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

河南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广东省林业政务服务中心、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广东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

主要参加人

陈庆辉 唐松云 林  冉 谭  琳 陈海生

黄石林 黄明煜 王  晶 王永刚

李  宁 方  勇 王姗姗 陈清霖 董  鑫

姬璐璐 任思维 赵欣华 陈一硕

王向荣 赵  晶 杨小广 郑  曦 董  丽

谢玉常 王永林 陈明坤 董  璁

李梓榕 李玉秀 曹晓清 张  琳 张伯浩

季  镭 郑运祥 叶  欣 严施骞

陈良甫 路登伟 张清浩 刘晓静 闫满玉

江  鹏 田  野 余征遥 姚  松

谭新建 钟秋平 陈传松 王丽云 厉月桥

司芳芳 李家彧 向  斌 朱婷婷

李  涛 黎  明 魏  丹 吴  玲 林  冉

唐  洁 陈日强 江堂龙 叶龙华

曾桂梅 蒋利洪 黄  秀 刘  倩 胡  勇

熊  颖 蒋  睿 张  帆 郑硕理

人物类

获奖人姓名

邱国强

韩静华

李晓东

工作单位

浙江省德清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推荐单位

浙江省林学会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