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林业局

“熊猫人”话中国大熊猫保护

2022-12-09 14:12 |  来源: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当前,国际足联世界杯正在卡塔尔火热进行,开赛前夕,大熊猫“四海”“京京”由中国赴卡塔尔旅居,受到当地民众热烈欢迎和全世界瞩目,大熊猫保护研究工作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近日,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在成都召开。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李德生在论坛上发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大熊猫保护为例》的主题报告,报告围绕“大熊猫生存智慧”“大熊猫保护及成效”“大熊猫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个部分作了精彩分享,得到参会者高度评价。

李德生回忆说“:20世纪90年代,我大学毕业来到四川卧龙核桃坪,那时候工作生活都在深山里面,现已工作了近30年,见证了大熊猫保护工作的艰辛,能够坚守下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大熊猫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大熊猫和保护它们的‘熊猫人’也从深山走向城市、走出国门。”

攻克大熊猫人工繁育三大难题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在有大熊猫分布的四川、陕西、甘肃建立了首批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开启了我国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征程。为摸清野外大熊猫“家底”,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启动了第一次全国大熊猫野外调查,查清了野生大熊猫数量不到2000只的严酷现实。

1980年,为拯救这一濒危物种,中国政府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合作,成立了熊猫中心,从早期6只被救护的野生大熊猫开始,探索野生种群动态研究、饲养繁育、疾病防控。因对大熊猫的认识非常有限,熊猫中心10年仅繁育了一只大熊猫,但也仅仅存活至2岁就死亡了。年轻而又没有经验可循的科研团队,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让大熊猫产崽。

李德生在报告中提到,在长期开展的大熊猫繁育研究过程中,见过了太多大熊猫宝宝初生的场景,他思考为什么大熊猫怀孕期差别这么大?幼崽那么小?为什么是早产儿?带着这些疑问,他和团队通过3年多的努力,对20只怀孕期的大熊猫开展B超和激素监测研究,了解了大熊猫特殊的妊娠生理。这项研究首次证实了大熊猫配种后存在胚胎延迟着床的现象,它会选择适宜的时机启动胚胎发育,并在很短的时间让宝宝出生,平均仅约17天。这项研究也首次从影像学上直观地证实了大熊猫初生幼崽出奇弱小的原因,是大熊猫繁育研究工作中的又一重要成果,开辟了大熊猫繁育工作新境界。

经过近15年的努力,熊猫中心科研团队不断探索,终于成功解决了大熊猫人工繁育三大难关——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存活难。此后,全国圈养大熊猫出生率不断提升,圈养种群数量不断增多。截至2022年11月,我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有670余只,其中熊猫中心圈养种群有近370只,创造了世界最大、遗传结构良好的人工圈养种群。经统计学预测,大熊猫圈养种群保持90%遗传多样性的时间可达200年,已基本形成健康、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种群。

野化放归复壮野外小种群

2021年11月,熊猫中心野化放归3年的大熊猫“小核桃”,通过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影像首次出现在人类视野中,这也是第一次捕捉到野化培训放归的大熊猫。

从2003年起,熊猫中心创造性开展“母兽带崽”研究,成功探索建立了一套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监测技术,先后放归了“淘淘”“张想”“华姣”等野化培训大熊猫,并成功在野外存活。

此次“小核桃”的出现,说明其已经适应野外环境并健康生存了下来,有力证明了野化放归工作不仅在小相岭山系,也在岷山山系取得了成功,缓解了野生大熊猫种群的濒危状况。

熊猫中心在2017年率先开展野外引种研究,将经过培训的雌性大熊猫放归野外,与野生雄性大熊猫配种,先后产下并存活幼崽7只,为圈养和野外大熊猫遗传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丰富了圈养大熊猫遗传多样性。其中,2018年7月野外引种大熊猫“草草”成功诞下龙凤胎,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成为全球“首例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产下并存活的大熊猫双胞胎”。

截至目前,熊猫中心已经成功野化放归人工繁育大熊猫11只,存活9只,存活率81.18%,实现了人工繁育大熊猫在自然栖息地生存和复壮野外濒危小种群的重要目标。

国际合作交流的“友好使者”

在大熊猫国际合作交流部分,李德生分享了大熊猫“华美”的故事。

1996年9月,熊猫中心的雄性大熊猫“石石”和雌性大熊猫“白云”飞抵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1999年春天,李德生赴美指导大熊猫“白云”的人工繁殖和孕期管理工作。同年8月21日“,白云”生下一只大熊猫宝宝,并取名“华美”,寓意着中美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华美”是第一只在美国出生并存活的大熊猫,也是西半球第一只出生并存活的大熊猫。2004年3月,“华美”回到熊猫中心卧龙核桃坪基地,成为首只在国外出生后回到中国的大熊猫。如今,23岁的“华美”相当于人类耄耋之年,在都江堰基地安享晚年生活。

大熊猫不仅是中国的国宝,更受到全球各国民众的喜爱。截至目前,熊猫中心已与15个国家的17家动物园开展了国际合作交流,搭建了全球最大、合作最广泛的大熊猫国际国内合作交流平台。

李德生在报告最后表示,大熊猫保护研究在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在新征程上,“熊猫人”将与社会各界携手努力,推动大熊猫保护事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王淳)


附件: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