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无障碍阅读|网站支持IPv6|登录注册

湖北省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一五”发展规划

2010-08-22 19:34湖北省林业局
011043313/2019-25734 发文日期 2010-08-22
发布机构 湖北省林业局科教处
其他 效力状态 有效

“十一五”时期,是实现我国林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速推进我省林业资源大省、产业强省的关键时期。为加速林业科学技术进步,全面提升我省林业自主创新能力,依据《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一五”发展规划》、《林业科学和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20)》、《湖北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任务

(一)湖北林业科技发展的基本态势

“十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省林业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科技实力不断壮大,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为全省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科技创新工作开创新局面。

科研立项取得突破性进展。湖北省速生丰产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转化资金项目、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948”项目)、林业科技支撑项目、“十五”攻关项目等一批国家、省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的立项实施,提升了我省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标志着我省林业科研队伍已具备承担国家、省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的能力,为“十一五”参与国家级科技项目竞争,提升我省在全国林业科研以及全省农业科研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研成果水平明显提高。“十五”以来,在各类科研计划支持下,林木良种选育、森林资源培育、森林病虫害防治、林业生态工程构建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对全省林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提供了一批林业新技术和优良种质材料。据统计,“十五”期间,全省共获得重大科研成果100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成果55项,其中马尾松毛虫专用BT新剂型及应用技术研究、日本落叶松遗传改良与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水杉池杉良种繁育与推广等项目获省科技成果一等奖。科研成果水平的提升,不仅增强了我省林业科技创新能力,而且为林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撑。

2、科技成果推广取得新进展

围绕全省林业生产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推广计划项目50多项,推广林业科技成果及林业新技术220多项,推广林木优良品种25个、优良无性系110个,累计推广面积200万亩以上,辐射推广面积1800多万亩,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科技下乡、开办技术服务热线等多种方式,传播林业实用技术和最新的科技信息,及时解决了林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据统计,“十五”期间,我省每年组织千余名科技人员开展科技下乡,技术培训活动2000余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5万册(份),培训各类技术人员和林农50万人(次)。

3、科研及科技推广网络体系初具雏形

经过多年建设,全省现有县级以上林科院(所)78个,其中省级1个,中外合作科研机构1个;各级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站)94个,其中省级1个,即湖北省林业科技推广中心,市(州)级13个,县(市)级推广站80个,建站比率达96%。科研及科技推广网络体系初具雏形,为“十一五”全省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及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虽然我省林业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林业科技投入不足,条件能力建设滞后;原始创新能力薄弱,技术储备不足,核心技术缺乏竞争力;林业科技人才尤其是拔尖科技人才缺乏,难以适应林业科技发展的需求;对外合作与交流尚未形成多渠道、宽领域、高层次的格局,集成和应用国外科技资源不够。

(二)任务与需求

当前我国林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林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必须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大幅度提高林业生产力,促进林业发展的关键措施。今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决定,为我省科学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9月召开的全国林业科技大会正式发布了《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我国未来5年林业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与部署。加快湖北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林业科技进步,为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是我省林业科技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1、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对林业科技的需求

我省位于长江中游,境内有三江(长江、汉江、清江)四山(武陵山、秦巴山、大别山、幕阜山),是三峡、葛洲坝、丹江口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所在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生态地位极为重要。“十五”期间,我省相继启动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中下游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全省的生态环境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但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森林的生态功能比较脆弱,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仍有6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水土流失不仅使土层变薄,土质变劣,农业减产,而且淤塞河道和水库,使洪灾威胁加重。同时,由于缺乏森林屏障,我省西部、西北部的不少地方,不仅容易受旱,风灾也十分严重,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但要根本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需时日。针对林业生态工程区自然条件严酷,困难立地相对比例不断加大,生态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特点,要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除了继续挖掘投入和政策的潜力,最根本、最关键的就是要全面依靠科技进步,尽快攻克生态建设的技术瓶颈,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对林业科技的需求

“十五”期间,全省在发展林业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林产企业和单位。但我省目前林业产业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木材综合利用率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我省森林资源丰富,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巨大的生物量,充分发挥森林生物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培植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林业生物产业等高技术产业,进一步拓宽林业发展空间和领域,大幅度提高林地生产力,提高林业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省林业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根据《林业科学与技术“十一五”发展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资源大省、产业强省”的总体要求,围绕湖北林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强化自主创新为核心,以实施林业六大科技工程为重点,以建立全省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为保障,全面提升我省林业科学技术整体水平,为实现湖北省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自主创新与转化应用相结合

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出发点,以形成重大突破性科技成果为标志,组织开展林业科技自主创新工作,加强技术集成、中试熟化和转化应用,为提高林业生产力与林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2、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相结合

要以建立全省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为基点,全面提升我省林业科学技术整体水平。同时,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重点领域、优势产业、区域特色的发展,突出共性关键技术、特色资源开发,集中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培育区域竞争优势。

3、支撑发展与战略储备相结合

既要集中优势力量,在影响和制约全省林业发展的重大关键领域率先实现突破,满足近期林业科技支撑的需求,也要前瞻未来林业的发展,在应用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若干领域超前部署,力争在林业生物质能源、固碳林业与碳贸易、绿色核算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为现代林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初步建立起基本满足林业发展需求、符合林业科技发展规律的全省林业科技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对全省林业生产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形成有力支撑;森林病虫害防治、林业生态体系构建与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等部分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水平显著提升,林业科技基础条件水平明显提高。湖北林业科技在全国的地位稳步提升,到2010年全省林业科技贡献率达45%以上,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

2、“十一五”具体目标

生态建设建成森林(湿地)定位观测站,形成布局合理、测定科学的生态观测体系;完善森林生态公益林效益评价体系;初步建成覆盖全省的数字林业体系。

产业发展提供50-80个速生、优质、高产优良品种及配套技术;木(竹)材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增加一倍以上;制(修)定30个以上省级和地方林业标准,形成较完善的林业标准体系和林产品检测体系。

条件创新建设和完善林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陆地生态系统观测台站网络、林木种质资源库、科学数据库和科技信息网络等林业科技基础平台。新建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森林生态监测站。

研究推广初步建成全省林业科技创新体系,组织实施六大林业科技工程,尽快突破林木良种选育、困难立地造林、商品林定向培育、重大森林灾害控制、林业资源高效利用等制约林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鉴定验收林业科技成果50项以上;完善省、市、县、乡四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建立较完备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组织推广60-80项生产上急需的林木优良品种和新技术,建立林业科技园区5个;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

人才培养加强林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到2010年培养和造就一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促进林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到2010年,全省要培养1-2名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5-10名知名专家,20-30名在省内有影响的林业科技专家。培育1-2个在国内同行业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团队。加强林业教育与培训,提高林业从业人员整体科学素质。

三、主要任务与工作重点

(一)创新领域与重点项目

围绕我省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在种质资源收集与基因挖掘、新品种选育、森林资源高效培育、重大森林灾害预防与控制、森林生态体系构建及效益监测、生物质能源及森林资源高效利用、林业信息技术与数字林业等领域,创新一批关键技术,组装集成、示范和推广一批重大技术,大力提升我省林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为实现我省林业资源大省、产业强省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种质资源收集、挖掘、利用与林木新品种培育

针对我省林木良种培育滞后、林业生产良种使用率较低等问题,在加强乡土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的基础上,加大种质创新力度,将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培育优质、高产、多抗的优良林木新品种。

重点项目

(1)湖北省特色树种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评价利用

研究内容:收集保存我省特色乡土用材树种、经济林树种、野生花卉种质资源,如枫杨、马褂木、板栗、香椿、枫香、檫木、栓皮栎、核桃、百合、牡丹、兰花等,建立若干个种质资源收集圃,开展种质资源鉴定及评价利用研究,为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种质创新奠定基础。

(2)高产优质多抗松杉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利用多世代改良、配合力选择、早期鉴定与多性状综合选择、杂交育种等技术,以生长、抗性、材性等为主要目标性状,选育日本落叶松、杉木、马尾松纸浆材、建筑材优良新品种。

目标:选育日本落叶松优良无性系3-4个、优良新品种1-2个,材积生长量提高15-20%,木材密度提高2-4%;选育杉木优良无性系4-6个、优良新品种1-3个,木材密度提高5%,材积遗传增益提高15%;选育马尾松纸浆材优良无性系3-5个、优良新品种1-2个,材积增益10-15%、木材密度提高4%。

(3)高产优质杨树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采用常规育种技术及转基因技术手段,以提高纸浆材短纤维树种的材质、抗性、适应性、纸浆产量为重点,以生长、干形、抗性、材质、纤维长、制浆得率等为主要目标性状,定向选育优质、高产杨树纸浆材和胶合板材优良无性系及抗鞘翅目害虫转基因杨树新品种。

目标:选育适宜不同立地条件生长的杨树优良无性系5~7个,材积生长比对照提高6-10%、木材密度提高2-3%、纸浆得率提高2-5%;选育抗鞘翅目害虫转基因杨树新品种1-2个,抗虫性提高20%。

(4)速生乡土阔叶用材树种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采用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无性系选择技术,以速生、优质、抗逆、抗病虫害等性状为重点,选育鹅掌楸、光皮桦、檫木、枫杨、桤木等工业特用材和家具装饰用材无性系和优良新品种。

目标:选育鹅掌楸、光皮桦、檫木、枫杨、桤木优良无性系5-8个,新品种2个,材积生长提高10-15%、木材密度提高3%。

(5)竹资源优良品种选择与育种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采用常规育种技术筛选一批适宜于工业化利用的优良竹种,并建立相应的快速繁殖技术体系和种苗生产技术规程。

目标:从毛竹和麻竹中分别筛选2-3个品质好、抗逆性强的优良地理种源;筛选出适宜于工业化利用的优良竹子材料3~5种,其中优良纤维用竹2种、笋材两用竹1-3种。

(6)高产优质干果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利用选择育种与杂交育种技术,聚合早实性、丰产性、果实品质、抗逆、抗病、果仁品质等性状基因,选育鲜食、炒制、菜用、加工等为目标的核桃、板栗、油茶等优质多抗木本粮油专用新品种。

目标:选育优质高抗、高品质、高抗病、晚实核桃品种1-2个,核桃、铁核桃与山核桃新品种坚果外观平滑、长圆型,壳厚在1-1.2mm,缝合线紧密、仁色浅、出仁率50-55%,核仁单个重>6克、单果重13克,抗黑斑病和炭疽病能力提高50%;栗类新品种可以鲜食、炒制、菜用、加工专用、抗栗疫病抗栗瘿峰、生长速度提高20-30%、风味好、产量高,适宜加工休闲食品、或糖炒、菜用锥栗专用;选育高产油茶新品种3-5个,含油率50%以上,亩产油30-50kg。

(7)主要商品花卉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以我国原产的特色木本花卉紫薇、牡丹以及国内外优良的野生和栽培百合种质基因资源为对象,采用杂交、选择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早期评价相结合等技术方法,开展优质高产高抗紫薇、牡丹、百合等花卉新品种选育研究。

目标:选育观赏价值高、综合性状优异的紫薇、牡丹优良品种3-5个;选育适合我省气候特点的优质、高产、高抗逆性百合切花优良品种1-2个。

2、森林资源高效培育及利用

重点项目:

(1)工业原料林定向培育技术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以杨树、杉木、马尾松、日本落叶松、辐射松、竹类等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良种壮苗规模化生产技术、高效优质定向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构建快繁技术体系和高效优质定向培育技术体系,提高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2)名特优经济林优质高产培育技术

研究内容:以板栗、核桃、油茶等经济林树种为对象,重点研究名特优经济林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和符合市场需求的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板栗、油茶等低产低效林分改造技术。

目标:制订主要经济林树种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使单位面积产量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0%。

(3)珍贵阔叶用材林培育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以宜昌楠、光皮桦、鹅掌楸、楸树等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快繁技术和高效优质定向培育技术研究,提出几种珍贵阔叶用材树种壮苗培育技术标准和用材林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为珍贵阔叶树种定向培育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目标:使林分生长量和产量比现有林提高10-15%,林分中大径材比例提高15-20%,轮伐期缩短10-20%。

(4)重要商品花卉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以紫薇、牡丹、百合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适生品种选择、快繁技术、花期调控、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

目标:建立2-3种重要商品花卉种苗生产技术标准及优质高效生产配套技术体系。总体降低花卉生产成本20%~25%。

(5)绿化珍贵苗木快速生长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珍贵绿化树种深山含笑、二乔玉兰、拟单性木兰等为材料,研究利用控根容器和专用基质培育大规格园林绿化苗木技术,达到缩短育苗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周年绿化施工,提高移栽成活率的目的。

目标:使珍贵慢生观赏树种大规格苗木在圃时间缩短30%,实现周年绿化施工,移栽成活率95%以上。

(6)重要竹资源培育与经营新技术研究和示范

研究内容:通过开展竹林产业化经营、纤维材用林的定向培育技术、笋用竹促成栽培新技术研究、景观竹林和绿化观赏竹的培育管护技术,优化集成优良竹种产业化经营新技术体系并进行区域化试验示范,全面提升我省的竹资源经营水平。

目标:提出1~2种优良竹种定向培育技术,制定笋用竹林无公害培育技术标准1~2项,提出景观竹林的培育管护技术模式。

(7)低产低效林更新改造与恢复技术试验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不同低产低效林的成因、类型及其分布特点,开展低产低效林更新改造与恢复的植物材料选择、林分结构调整及林分模式配置试验示范,构建低产低效林更新、改造、恢复技术与可持续经营的技术系统和示范模式。

目标:提出低产低效林更新改造与经营技术3-4项,模式2-4种。

(8)重要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新技术研究及示范

研究内容:通过对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繁殖技术研究,发展野生动物养殖业,扩大种群数量,满足市场需求,减少野外捕捉量,保护我省野生动物资源,促进生态平衡,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目标:研究开发1-2个重要野生动物的繁殖技术,示范推广一批珍贵野生动物优良品种。

3、重大森林灾害预防与控制

针对严重危害我省森林资源的病害、虫害及森林火灾等,重点应用高新技术,开展森林火险预测预报研究,以指导防火工作和防火力量的安排。加强松材线虫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动态监控和预警研究,采用综合技术控制重大森林灾害。加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技术研究,提高疫源疫病预警能力,防止传播危害,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饲养动物卫生安全,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重点项目:

(1)森林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的预警与时空综合分析技术,研究灾害发生、发展过程与危害的预警和应急响应技术,构建森林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森林灾害的监测和处理能力,为全面降低灾害损失提供技术支撑。

目标:使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点的识别准确率达到80%以上;森林火灾面积监测精度达到90%以上;开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监测与预警软件、森林火灾监测与预警软件。

(2)重大森林火灾防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重点开展森林火灾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对林火蔓延的影响及扑灭技术;生物防火树种的选择及生物防火林带的配置技术研究与示范;适宜南方丘陵山地森林火灾扑救的轻便型器械等关键技术研究,形成森林火灾的预防控制及高效扑救的系列实用技术,开发安全有效的扑火机械,全面提高我省森林火灾的预防控制技术水平和安全扑救能力。

目标:建立生物防火林带配置及营建技术体系一套,提出生物防火林带技术标准1项,研制森林火灾扑救器械3-5种。

(3)重要生态林重大生物灾害综合治理技术

研究内容:以严重危害我省三峡库区等重点生态林的重大有害生物(如马尾松毛虫、松材线虫病、松树枯梢病、松树衰退病等)为对象,开展综合控制技术研究,包括病虫害的流行动态监测与预测预报体系,生态环境、立地条件、寄主抗性和气象因素等影响因子与病害流行关系研究,高效生防制剂的研制与应用。

(4)主要商品林重大生物灾害治理技术

研究内容:以目前严重危害我省杨树产业的重要生物灾害(如杨树溃疡病、杨树烂皮病、杨树食叶害虫和杨树蛀干害虫等)为对象,研究生物灾害的发生与流行规律,建立完善的预测预报体系,开展有利于灾害控制的营林与管理技术研究,提高寄主抗病性以增强森林健康,研制与开发出与环境协调的生物防治技术与控制体系。

(5)经济林主要病虫灾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研究内容:以油茶、板栗、竹子等经济林为对象,研究其主要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生态控制技术;筛选高效、可速解的化学农药并研究其微量精准施药技术。

目标:提出无公害综合防治的技术规程;集成创新区域性经济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6)林业微生物资源标准化收集、整理与保藏:以国家现有的林业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与保藏等技术规程为指导,在标准化整理整合现有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展开病原微生物、生物防治微生物(如白僵菌、绿僵菌和生防细菌)等菌种资源的收集,同时对三峡库区、神农架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其它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林区的野生大型真菌资源开展调查、收集与永久保存。

(7)珍稀天敌昆虫资源繁殖与释放技术:调查、研究清楚我省主要林木蛀干、食叶害虫天敌昆虫区系,进行分类研究,筛选出优势天敌种类;开展优势天敌的人工大量繁殖技术、释放防治技术研究;并开展以利用天敌昆虫为主的、对环境和天敌安全的综合控制技术研究,达到有效和持续控制害虫的目标。

(8)湖北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本底调查及风险评估:重点开展全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研究疫源疫病动态变化,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评价系统,开展野生动物疫病信息快速识别和防控技术研究。

4、森林生态体系构建及效益监测

针对我省林业生态工程、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项目区存在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重点开展生态恢复和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为我省重点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重点项目

(1)湖北省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与结构优化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技术研究,在景观尺度上研究防护林体系结构调控技术,在林分尺度上开展防护林林分结构定向调控及其生态功能高效维护技术研究,并进行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与结构优化辅助设计决策系统研制。

目标:构建防护林空间配置与结构优化配套技术体系,提出不同类型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调控技术3-5项,为我省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提供科技支撑。

(2)林业生态修复与森林健康经营技术体系

研究内容:系统研究我省典型退化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与可持续经营技术;在三峡库区、丹江库区、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等重点区域开展以低效林更新改造为主体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深入开展三峡泥质页岩及鄂西北岗地等困难立地区的植被恢复研究,构建我省森林健康经营技术体系。

目标:提出湖北省典型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技术8-10项;提出三峡及丹江库区低效水土保持林草植被及水源涵养林更新改造与可持续经营技术模式3~5种;提出主要特殊困难立地造林及植被恢复的配套技术3项,困难立地造林成活率达85%,保存率达到75%;在湖北省森林健康经营评价体系研制基础上,提出针对我省不同森林生态类型,适应不同尺度建设要求的森林健康经营技术体系1套。

(3)湖北省森林生态效益综合监测与评价

研究内容:包括森林生态效益综合监测站建设、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监测网络体系及监测规范建立、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多尺度林业生态建设生态效益评价的方法与技术体系开发等。

目标:通过建立10-15个不同级别监测站,构建较为完备的湖北省森林生态效益监测体系,系统提出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监测规范和评价指标体系1套,开发生态系统水平和区域水平林业生态建设生态效益评价的方法与技术体系。

5、林业生物质工程

针对我国生物质产业发展的需求,主要以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关键技术研究为重点,充分挖掘利用林业生物质资源优势,开发生物柴油、生物酒精、固体成型燃料等能源产品及技术,提高林业生物质的创新能力,培育林业生物质新兴产业。

重点项目:

(1)生物质高效降解专用微生物筛选与构建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重点研究高活性纤维素酶生产菌种的筛选与构建,产漆酶、过氧化酶等降解木质素酶的真菌与真菌菌群筛选与构建,高效共代谢五碳糖、六碳糖生产乙醇、乳酸的基因工程菌构建,纤维素酶解反应器与可发酵糖在线分离与脱毒、连续生物合成等关键技术。

目标:筛选得到高活性纤维素酶菌种或菌群3~5个,初步构建成功高活力纤维素内切酶、纤维素外切酶、β-葡萄糖苷酶的基因工程菌;纤维素生物降解技术使纤维素、半纤维素水解过程可发酵糖收率大于90%;纤维素降解时间控制在72小时以内;可发酵糖浓度达到10%以上;选育和构建10种以上高产模式产物乙醇、L-乳酸的微生物菌种,使各项产物收率、戊糖转化率、产物浓度、生物合成反应速度等关键技术指标均比传统工艺提高10%以上,L-乳酸的光学纯度大于99%。

(2)农林剩余物制备生物燃气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研究生物质热解原料预处理技术;生物质热解气化流化床装备的结构优化;生物质流态化热化学转化制备生物燃气技术;生物质气化过程固体产品综合利用技术。

目标:提供适宜于木材加工、采伐剩余物及农业秸秆等原料的高效能预处理装备1种及配套工艺参数;开发新型流化床装备,流态化热化学转化气化效率≥70%,燃气热值≥5.0MJ/Nm3,燃气中可凝性有机物≤10mg/Nm3;利用固定碳开发成型炭产品,固定碳含量≥80%。

(3)生物质资源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以黄连木、文冠果、麻疯树、光皮树、乌桕为重点,开展优良类型和优良单株的选择研究,提出优良性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良种的规模化繁殖技术,从立地选择、空间配置、整地与造林方式、密度控制、施肥技术等进行系统研究。

目标:筛选出早实、高产、高含油量、抗病虫害优良类型5~10个,提出2-3种主要能源树种定向培育栽培模式和综合配套技术,使目标产量在现有经营水平基础上提高10-20%。

(4)生物质成型燃料产品及装备开发

研究内容:研制大规模、低能耗将原料预处理、粉碎、成型工艺组合集成为一体化、可移动的成型燃料生产设备;完善生物质成型燃料的配套系统,形成固体成型燃料生产、供热燃烧器具、客户服务等完善的市场和技术体系。

目标:林业剩余物固化成型燃料成本低于煤的价格;成型燃料设备单台处理能力300~1000kg/h,能耗小于70度/吨;成型燃料产品性能指标达到:灰份小于2%;密度1~1.4g/cm3;水分小于12%。

6、林业信息技术与数字林业

以服务林业资源监测与利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为主体,建立林业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全省数字林业应用网络系统。

重点项目:

(1)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指标与技术体系研究:重点开展森林资源—重点林业工程综合监测指标体系研究、点—线—面多尺度的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信息采样布设技术研究、天—空—地一体化森林资源综合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体系研究,为各类林业资源监测技术研究提供技术体系框架。

(2)森林资源监测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森林资源信息快速获取技术研究、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模型模拟技术研究、非木质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森林资源监测技术系统研究。建立以“3S”技术为核心的森林资源信息获取、处理和分析评价技术体系,建立森林资源监测技术系统,为我省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构建我省湿地资源监测技术体系,湿地资源快速识别和提取技术及湿地资源动态变化和预测模型。

(3)湿地资源监测与评估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湿地资源信息快速识别和提取技术研究、湿地资源动态变化与综合评价技术研究、湿地资源监测与评价系统研究。

(4)重点林业工程监测技术研究:开发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监测与评价系统,开展重点林业工程监测与评价应用示范,为我省重点林业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全面提升重点林业工程监测和评价水平。

7、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

紧紧围绕林业两大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科学技术的迫切需求,大力推进林业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的集成示范及推广应用,全面提升林业建设技术水平。重点开展林木良种及快繁、森林资源培育、困难立地造林、非木质资源高效利用、森林防火等方面的技术集成示范及推广。

(1)速生丰产林培育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以杨树、湿地松、日本落叶松、马尾松、毛竹为对象,组装配套林木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丰产栽培及定向培育、农林复合经营、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和成熟技术,建立速生丰产林培育技术体系,通过示范推广,提高我省速生丰产林生产力水平,促进全省速生丰产林建设的健康发展。

(2)主要经济林树种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

以板栗、油茶、核桃、甜柿等为研究对象,以选育出的红毛早、青毛早、浅刺大板栗、鄂林油茶151、鄂林油茶102、薄壳核桃、宝盖甜柿、宝华甜柿等优良品种为基础,推广良种快繁、控冠修剪、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低产林改造等成熟技术。同时开展主要经济林树种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提高我省经济林的生产水平。

(3)重大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以马尾松毛虫、杨扇舟蛾、杨小舟蛾、云斑天牛、松褐天牛等为研究对象,以专用Bt新剂型、白僵菌、生物导弹、寄生性天敌及植物源诱杀剂等现有生物防治产品为基础,在改进现有生防制剂的同时,开发出更多与林业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的高效、专一制剂。同时开展相关重大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集成研究与应用示范,逐步提高我省林业重大病虫害生物防治的比例与水平。

(4)森林防火综合技术示范与推广

结合全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组装配套并推广应用林地计划烧除技术、可燃物生物降解技术、以森林防火林带技术为主的林火阻隔技术、GIS技术、森林火险等级预测预报技术、森林火灾视频监控技术等,有效降低森林火险等级,及时准确地提供森林火灾信息,为及时有效地控制、扑灭森林火灾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5)农作物秸秆制造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技术示范与推广

针对我省目前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原料短缺的问题,集成配套农作物秸秆制造人造板系列生产技术、阻燃中密度纤维板生产技术、中密度纤维板用低毒胶生产技术等科研成果和成熟技术,在我省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企业推广示范,开发低甲醛释放量的室内防潮高密度纤维板、室外型中高密度纤维板、阻燃型中高密度纤维板等功能性中高密度纤维板新产品。

(6)困难立地造林技术集成、优化与示范推广

针对我省仍有大面积荒山荒地未能绿化的严峻现实,结合六大林业生态工程,重点在鄂西山地等重要生态区开展现有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成果的筛选、集成、优化与推广。重点对覆膜造林、多季节造林、保水剂造林、菌根菌造林及集水区造林等一批实用新技术有针对性地集成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成果的叠加效应,大幅度提高困难立地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为我省两江两库及其它重要生态区的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二)创新团队和人才培养

1、创新团队建设

实施“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对具有明确的学科研究方向、良好的工作基础和科研创新能力与发展潜能的科研团队,在重大项目申报、人才与队伍配备、科研与试验条件配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科研骨干、专业人才和科研辅助人员梯次配备合理、专业互补的人员结构,打造一批在重点学科领域具有明确主攻方向,团结协作、创新拼搏、竞争有力的创新团队。

2、优秀拔尖科技人才培养

加大优秀拔尖科技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组织实施重大项目、选派学者到国内外一流实验室或知名研究机构考察、研修和合作研究等措施,培养造就一批林业科技领军人物,培养1-2名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5-10名全国知名专家,20-30名在省内有影响的林业科技专家。

3、实用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省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省园林工程技术学校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对全省林业工人、基层林业工作者、林业干部的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及现代林业科技知识培训,培养一批林业实用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科学素质,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抓住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国家、省启动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的契机,围绕我省优先发展领域和重点学科,力争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森林生态监测台站、林业科技园区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全面提升我省林业科技基础条件水平。

1、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新建森林资源培育、林木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改良等省级重点实验室,提升我省林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切实加强湖北省速生丰产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确保中心顺利通过验收,正式挂牌。争取新建经济林木种苗繁育、森林灾害防控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我省林业的工程化技术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

2、林业科技园区建设

根据我省不同区域的林业资源条件和产业化发展基础,建立5个具有区域优势和特色的林业科技园区(鄂东高效经济林园区、鄂南竹材园区、鄂西南特种经济林园区、鄂西北防护林园区、江汉平原速生用材林园区),通过科技园区建设,促进林业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林业产业化经营,使之成为全省林业科技的辐射源。

3、森林生态监测台站建设

根据我省森林生态综合监测规划布局,在秭归县、丹江口市、浠水县、麻城市、曾都区、通山县、荆州市、堵河源自然保护区等地区建立10个森林生态观测站,构建湖北省森林生态监测体系,建立森林生态综合监测数据中心。

4、林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进一步完善省林产品质检站基础设施,拓展林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功能,力争将湖北省林产品质检站建成中南地区综合性的林业质检机构。主要承担全省食用林产品的监管和检测及无公害产地环境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环境认证产品检测、人造板及家具的监督检验。

5、林木种质资源平台建设:重点开展林木种质资源平台技术标准研制,规范林木种质资源界定、分类、编码、描述、数据采集、信息化和共享。实现资源保存、数据管理与资源共享,同时建立种质资源数据库及其资源信息平台,为抢救保存、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林木种质资源提供服务平台,成为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6、林业科技信息平台建设

加强林业科技信息平台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整合、开发各类科技信息资源,通过开办服务热线、科技刊物、计算机网络、林业科技成果库和建立咨询专家库等多种形式,建成面向基层、资源丰富、方便快捷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广大林农推广传播林业科技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提供可靠的技术咨询服务。

(四)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探索拓宽国际合作领域和范围的途径,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合作新格局。进一步加强国家林业局“948”项目、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省国际合作项目的争取工作,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技术引进与创新。

林业新技术引进与创新:主要引进林业基因工程技术、林业生物质能源高效转化技术、林木良种与资源培育技术、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技术、高效产业开发技术、林业先进生产与管理技术等。在此基础上重点开展林木良种与基因工程引进技术创新、引进花卉新品种创新、生物质能源开发引进技术创新。

国际合作研究:加强与欧盟等国际组织及美国、日本、加拿大、芬兰、德国、新西兰等林业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多种渠道积极争取和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通过合作研究掌握国际林业科技发展新动态,跟踪国际林业先进技术前沿,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我省林业科学研究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为确保本规划的实施,必须从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加强领导等方面入手,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保障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确保本规划顺利实施

建立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机制和组织机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行业科技工作的领导,并把提高自主创新的成效和增加科技投入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社会团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力协同,共同推进本规划的组织实施。

建立林业政策与科技政策的横向协调机制,强化林业科技进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通过建立与实施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实现林业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活动的相互促进。

(二)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全省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按照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构建精干高效的湖北林业科技创新体系。

1、林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

按照提高林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以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为目标,以现有省级林业科研机构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通过整合资源、集聚人才,逐步形成全省林业科技中心,建立若干个林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开展全省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技术的研发、集成与试验示范,为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以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具有良好技术基础的优势企业(集团)为依托,充分挖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研究力量和成果储备,产、学、研相结合,建设若干个林业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主要开展林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提高林业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增强林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林业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

按国务院(2006)九号文件要求,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建立以省、市、县、乡四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与林业科技示范基地相结合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以林业技术协会、林业合作组织、培训基地、信息服务网络为依托的技术服务体系,组建全省林业科技推广网络,促进林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3、林业技术标准与质量监督体系

林业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健全林业技术标准指标体系,推进林业“种苗—造林—管护—监测—采伐—加工”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着重加强与工程建设和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加快林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一批林业标准化示范区。

质量监督体系:重点建立健全由省、县二级组成的林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若干个不同级别和类型的林产品质检中心(站),加强林业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与监理工作,实施林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制度。

林业认证认可体系:建立符合省情林情的森林认证体系;实施森林食品认证,保证森林食品安全;推进花卉认证体系建设,促进花卉产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植物新品种测试体系,加大植物新品种保护力度。

4、林业科技管理体系以科技立项机制和制度、科技项目评价和成果管理两个平台为突破口,建立和完善林业科技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的立项制度,完善项目公开申报和评审制度,以减少立项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成立省林业科技咨询专家委员会,负责林业科技项目和林业工程项目的论证、技术咨询及监督检查等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完善科技项目跟踪检查制度,建立科技项目成果信息管理平台,加强林业科技管理,促进湖北林业现代化建设。

(三)切实加大对林业科技投入的力度

加大省级林业财政预算对林业科技的投入,设立“林业科技条件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改善科研实验条件;“林业科技攻关”专项资金,主要针对全省林业生产建设和生态安全中关键性技术开展研究;“林业科技推广”专项资金,用于重点林业科技成果、实用性林业技术的转化与推广应用;“林业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人才培养与引进,支持科研人员自主选题,超前预研。

建立多元化林业科技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资本投入林业科技工作。

(四)组织林业科研大协作

积极推进与中国林科院的省院联合共建,以协作攻关、支撑发展为目标,以重大工程科技支撑项目和科研合作项目为纽带,建立开放、协作、共享、双赢的合作共建机制;鼓励和推进我省林业科研机构与农业院校及综合性大学、外省林业科研院所、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地方农业科学院等开展科研协作;组织全省林业科技力量联合攻关,形成产学研多种形式结合的新机制,提高我省林业自主创新能力。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