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无障碍阅读|网站支持IPv6|登录注册

省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北省森林、草原、湿地 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技术规程》的通知

2022-01-27 16:20湖北省林业局办公室
011043313/2022-03465 发文日期 2022-01-27
发布机构 湖北省林业局办公室 鄂林办护〔2022〕2号
林业 效力状态 有效
省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北省森林、草原、湿地 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技术规程》的通知

省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北省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技术规程》的通知

各市、州、县林业主管部门,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公园管理机构:

为有序开展我省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我局编制了《湖北省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技术规程》(以下简称《技术规程》),现印发给你们,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普查单位要组织参与调查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学习《技术规程》,做到学透弄懂,为即将开展的普查工作奠定基础。

二、各普查单位要严格按照《省林业局关于印发湖北省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鄂林护〔20223号)要求,结合《技术规程》,制定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三、本次普查工作将采用普查数据采集APP记录所普查到的所有外来入侵物种相关信息,请各普查单位将参与普查工作的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含第三方)信息填入《外来入侵种调查人员信息表》,并于2022210日前发至指定邮箱(hblywlrqwzpc@163.com)。

四、各普查单位可提前下载并注册外来入侵物种普查信息系统平台(全国林草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的外来入侵种模块)和手机APP。平台使用手册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完善后再下发。

平台PC端链接:pbiomon.cn

APP下载链接:http://pbiomon.cn:8088/release/d.php?P=lc

特此通知。

附件:1.湖北省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技术规程

      2.外来入侵物种调查人员信息表

湖北省林业局办公室

2022127



附件1

湖北省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技术规程

为规范普查技术,指导全省做好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以下简称“林草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根据《全国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技术规程》和《湖北省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方案》,制定本技术规程。

1 总体目标

通过2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林草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查清我省森林、草原、湿地三大生态系统重点外来入侵物种的基本情况。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风险和危害评估,提出全省主要林草外来入侵物种预防及治理策略,为制定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防治规划,保护森林、草原和湿地资源、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提供全面、准确、客观的基础数据信息。

2 普查范围

全省所有陆地国土上的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以县级行政区、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地为普查单元。重点普查区域为自然保护地、受人为和自然干扰严重的林草生态系统、经济贸易往来和人类活动频繁地区;长江、汉江、清江流域等外来入侵物种重点分布区。

3 普查对象和内容

3.1 普查对象

依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重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重点调查昆虫、植物病原微生物、植物、动物外来入侵物种共计34种(松材线虫、美国白蛾列入名单,但不在此次普查范围内,由日常监测普查数据补充)(附件1)。需关注的16种也要进行调查(附件2)。

3.2 普查内容

3.2.1 林草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种类

3.1的基础上,各市州林业主管部门、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地在开展普查外业调查前,形成本辖区林草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名单,报省林业局野保湿地处备案。

3.2.2 寄主植物

指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的植物种类(含转主寄主)。规范的中文名称和拉丁学名参照《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植物卷)》(在普查数据采集APP中选择,需要新录入物种的,与技术平台管理员联系)。寄主植物种类多于10种的,按照不同科、属,至少列出主要的10种。

3.2.3 危害部位

指寄主植物的干部、枝梢部、叶部、根部、种实等。

3.2.4 分布范围

分布范围指某种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区域,以县级行政区或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地为单位进行统计。

3.2.5 发生面积

某种外来入侵物种(昆虫、植物、植物病原微生物类)达到发生起点(或外来入侵物种在某地首次发现)时,统计其在县级行政区、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地范围内的发生面积。

3.2.6 生态系统类型

指外来入侵物种所在的生态系统类型。按照《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自然资办发〔202051号),湖北省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用地分类见表1

4 普查基本流程与方法

基于外来入侵物种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以人工地面调查为主要方式,通过踏查和样地调查,全面系统地获取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数据、标本、样品及相关资料。

1湖北省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统主要用地分类

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林地

乔木林地

草地

其他草地

竹林地

陆地水域

河流水面

灌木林地

湖泊水面

其他林地

水库水面

湿地

森林沼泽

坑塘水面

灌丛沼泽

沟渠

沼泽草地

园地

果园

其他沼泽地

茶园

内陆滩涂

其他园地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公园绿地



防护绿地



广场用地



4.1 踏查

踏查以发现外来入侵物种危害为导向,通过发现危害来追溯外来入侵物种。通过线路踏查,初步确定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寄主植物、危害部位、危害特征以及分布范围。

4.1.1 踏查时间

根据本地区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学特性,踏查应选择在其发生(活动)盛期或危害症状显露期进行。昆虫的踏查时间至少要覆盖成虫期和幼虫期;植物病原微生物的踏查时间至少要覆盖发病初期、盛期;植物的踏查时间至少要覆盖花期和初果期;动物至少要覆盖繁殖季节。

4.1.2 踏查强度及密度

在外来入侵物种发生(活动)季节,不少于2次踏查,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踏查强度。

踏查覆盖面积应不小于实施普查区域面积的10%

踏查完成后,在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中提交信息由上级管理部门审核,对踏查强度及密度指标过低的,需进行补充踏查。

4.1.3 踏查方法

踏查准备踏查前,依据本区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名单,查阅历史发生资料、寄主植物分布情况,了解当地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分布和发生情况。

路线规划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地根据当地主要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分布、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设计踏查路线,踏查路线要具有代表性,避免重复,且覆盖当地典型生境。踏查路线的设置主要以林区、草原、自然保护地的地形走向和现有的道路为主,重点调查自然保护地、受人为和自然干扰严重的林草生态系统、经济贸易往来和人类活动频繁地区;长江、汉江、清江流域等外来入侵物种重点分布区。

踏查内容及结果上报踏查时应注意线路两边100m范围内各项因子的变化,踏查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和分布,初步判断发生情况。采用普查数据采集APP记录现场发现的外来入侵物种种类、寄主植物、危害部位,拍摄外来入侵物种及危害状照片,填写生态类型等信息。具体填报内容见附件3

4.2 样地调查

根据踏查结果,满足以下条件时,设立样地进行外来入侵物种详细调查:①发现本地区未记录或未监测过的外来入侵物种;②已知的外来入侵物种发生区域。

4.2.1 设置标准

满足设立条件的所有乡镇级行政区域(或相当级别单位管辖范围)均应设置样地,同一生态类型至少要设置1个样地

林地和园地区域内人工林样地累计面积原则上不应少于入侵物种寄主面积的3‰,天然林不少于0.2‰;草地和湿地区域内样地累计面积应不小于入侵物种寄主面积的0.5‰

林地和园地区域样地设置面积一般应为1000m2;草地和湿地区域样地设置面积一般为100-2500m2(昆虫调查样地面积2500m2,植物病原微生物和陆生植物调查样地面积为100m2)。

每个样地信息填入数据采集APP中的样地模块,具体内容见《样地信息登记表》(附件4)。

4.2.2 取样方法

昆虫、植物病原微生物及植物样地调查常用样方法或样线法。样方或样线常用取样方法包括五点取样法、对角线取样法和“Z”字形取样法。分布均匀的外来入侵物种,调查采用五点取样法、对角线取样法;分布不均匀、样地边缘发生多的外来入侵物种,调查采用“Z”字形取样法。

五点取样法:从样地两条对角线的交驻点,即样地正中央作为中心抽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交驻点距离相等的点作为样点。此方法适用于在样地内呈均匀分布的外来入侵物种调查。

对角线取样法:调查取样点全部落在样地的对角线上,可分为单对角线取样法和双对角线取样法两种。单对角线取样方法是在样地的某条对角线上,按一定的距离选定所需的全部样点。双对角线取样方法是在样地的两条对角线上,按一定的距离选定所需的全部样点。此方法适用于面积较大的方形或长方形地块。

Z”字形取样法:在样地相对的两边各取一平行的直线,然后以一条斜线将一条平行线的右端与相对的另一条平行线的左端相连,各样点连线的形状如同英文字母“Z”此方法适用于样地边缘发生多、在样地内呈点片不均匀分布的外来入侵物种调查。

动物调查:

无脊椎动物样地调查采用五点取样法。从样地两条对角线的交驻点,即样地正中央作为中心抽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交驻点距离相等的点作为样点。每一样点1m2左右。

两栖爬行动物样地调查采用样线法。样线长度一般为200-500 m,样线宽度2 m

鸟类调查采用市场调查和访问调查相结合的实地走访调查方法。

4.2.3 昆虫调查

4.2.3.1基本要求

昆虫调查所选择的调查地点和调查方法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当地入侵昆虫发生的普遍情况。以乡镇行政区为单位,设置昆虫调查样地。样地须满足如下条件:昆虫分布较为均匀;有良好的交通条件,便于开展日常监测工作。

4.2.3.2 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一般为每年3-11月。

4.2.3.3 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样地内生态系统类型、地形地貌、主要寄主植物种类、主要入侵昆虫种类、昆虫种群密度、发生面积等内容。

4.2.3.4 调查方法

林地和园地类

采取样方法调查,样地面积1000m2(不足1000m2全部纳入样地),寄主树木的数量一般应不少于100株。

食叶、枝梢、蛀干害虫:在林地和园地(主要为经济林)每块样地内按五点取样法抽查不少于20株,统计每株树上入侵害虫数量,或目测其危害树冠、叶部、枝梢、枝干的严重程度。计算并统计每块样地内同一种类平均种群密度和发生面积,调查结果通过数据采集APP填报(附件5

种实害虫:调查主要在种子园、母树林、经济林和其他采种林分进行,按五点取样法抽查不少于5株,每样株在树冠上、中、下不同部位采种实10-100个,解剖调查被害率,调查结果通过数据采集APP填报(附件5)。

地下昆虫:一般采用深土层陷阱收集法,每块样地布设深土层陷阱收集器不少于3个。首次布设后静置6个月,之后每年的3月中旬、6月中旬和9月中旬各收集一次。计算并统计每块样地内同一种类平均种群密度和发生面积,调查结果通过数据采集APP填报(附件6)。

绿地类型

主要为防护绿地,如道路、沟渠、河道等沿线绿化带。按靠近的100株寄主树种设置1块样地(不足100株全部纳入样地)。在每块样地内采取等距隔行方式,沿线抽查不少于20株,余下调查、统计方法同“林地和园地类型”(沿线绿化带按每150株为1000m2折算发生面积),调查结果通过数据采集APP填报(附件5.

草地和湿地类型

样地面积一般为2500m2样地内设立样方或样线。

地面昆虫:一般采用样方法,样地内设立样方数量不少于10个,灌丛样方面积25m2,草本层样方面积1m2调查每个样方内入侵昆虫种类、种群密度、寄主植物,采集昆虫现场影像照片,计算并统计每块样地内同一种类平均种群密度和发生面积,调查结果通过数据采集APP填报(附件5)。

低空飞行昆虫:一般采用样线法,样地内设置不少于5条样线,每条样线长度在50m左右为宜。采用扫网法进行调查,左右挥动180°为一复网,每10复网为一组,每个样线取5-10组数据(50-100复网)。统计每组复网内入侵虫害种类、种群密度(头/十复网)、寄主植物、草地类,采集昆虫现场影像照片,调查结果通过数据采集APP填报(附件7)。

地下昆虫:一般采用深土层陷阱收集法,每块样地布设深土层陷阱收集器不少于3个。首次布设后静置6个月,之后每年的3月中旬、6月中旬和9月中旬各收集一次。详细记录入侵昆虫种类、种群数量、寄主植物,采集昆虫现场影像照片,调查结果通过数据采集APP填报(附件6)。

叶甲类、鳞翅目幼虫等昆虫一般采用标准株/株丛法,每块样地内选择不少于10个取样点,每个取样点随机选择至少10株或10株丛,统计每株或每株丛上的入侵昆虫种类、种群密度(头/株、头/株丛)、寄主植物,采集昆虫现场影像照片,调查结果通过数据采集APP填报(附件8)。

辅助调查

诱虫灯调查。诱虫灯的布设、开灯时间以及诱捕时段和昆虫收集等具体方法可参照产品使用说明书使用。记录诱捕到的入侵昆虫种类、数量、地点等信息,采集现场影像照片,诱捕结果通过数据采集APP填报(附件9)。

引诱剂调查。根据引诱剂有效距离合理挂放诱捕器(诱捕剂),并在引诱剂的有效期内进行诱捕昆虫数量调查。具体使用方法可参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记录诱捕到的入侵昆虫种类、数量、地点等信息,采集现场影像照片,诱捕结果通过数据采集APP填报(附件9)。

黄板(黄盘)诱集法。根据黄板(黄盘)诱集器使用说明书要求,合理布设并统计诱集结果,记录诱集到的入侵昆虫种类、数量、地点等信息,采集现场影像照片,诱集结果通过数据采集APP填报(附件10)。

4.2.4 植物病原微生物调查

4.2.4.1 基本要求

入侵植物病原微生物调查所选择的调查地点和调查方法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当地病害发生的普遍情况;保证所收集病害发生情况的完整性;采用统一的调查方法和记录标准,具有可比性;一般调查地点需要多个样点,具有重复性。

4.2.4.2 调查时间

一般为每年5-9

4.2.4.3 调查内容

调查入侵植物病原微生物(病害)种类、寄主植物、生态系统类型、地形地貌、感病位置、发病率、发生面积,采集影像照片

4.2.4.4 调查方法

林地和园地类型

采取样方法调查,每块样地面积1000m2,寄主树木的数量一般应不少于100株,调查不少于20株。枝梢、叶片、果实病害随机抽取一定数量对应部位,统计发病率;干部、根部病害以植株为单位进行调查,统计健康、感病和死亡的植株数量,计算发病率。计算并统计每块样地内入侵病害平均发病率和发生面积,利用数据采集APP填报调查信息(附件11)。

发病率=感病植物(部位)数量之和/调查植物(部位)总数量×100%

绿地类型

主要为防护绿地,如道路、沟渠、河道等沿线绿化带,按靠近的100株寄主树种设置1块样地(不足100株全部纳入样地)。在每块样地内采取等距隔行方式,沿线抽查不少于20株,余下调查、统计方法同“林地和园地类型”(沿线绿化带按每150株为1000m2折算发生面积),调查结果通过数据采集APP填报(附件11

草地和湿地类型

草地和湿地区域

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株密度较大的草地或湿地。每块样地面积100m2其中,灌丛样方面积25m2数量4个;草本层样方面积1m2数量不少于10个。调查样方中入侵病害种类、寄主植物、感病位置、发病率,采集影像照片,利用数据采集APP填报调查信息(附件11

发病率=感病植物数量之和/调查植物总数量×100%

样线法:适用于调查根部病害、寄主植物高大且分布不均匀的样地。样地面积100m2样线长度10m,每个样地设置数量不少于3条。记录每条样线上入侵病害种类、寄主植物、草地类、感病位置、发病率,采集影像照片,利用数据采集APP填报调查信息(附件12

将测绳置于草丛上部,用钢卷尺量出测量感染病株丛的植冠在样线上所跨长度,根据感病株丛植冠所跨长度之和除以样线总长度,计算发病率。

发病率=感病株丛植冠所跨长度之和/样线总长度×100%

4.2.5 植物调查

4.2.5.1基本要求

植物调查所选择的调查地点和调查方法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当地入侵植物分布的典型情况。样地须满足如下条件:入侵植物分布较为均匀;有良好的交通条件,便于开展日常监测工作。

4.2.5.2 调查时间

陆生植物根据不同植物开花期选择在4-10月开展调查。水生植物调查时间为植物春季萌发期(早春生长期)(2-4月),夏季生长期(5-7月)、花果期(8-10月)和越冬期(11-1月)。

4.2.5.3 调查内容

陆生植物主要调查入侵植物种类、种群密度(盖度)、生态系统类型、发生面积等内容。水生植物调查本地植物和外来植物的总盖度、生物量、物候期等。

4.2.5.4 调查方法

陆生植物

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林地园地和绿地区域样地面积1000m2样方面积100m2数量不少于5个。草地和湿地区域样地面积100m2灌丛样方面积25m2数量4个,草本层样方面积1m2数量不少于10个。应避免在样地边际取样。调查样方中的入侵植物种类、种群密度(盖度)、草地类,采集影像照片,计算并统计每块样地内同一种类平均种群密度(盖度)和发生面积,利用数据采集APP填报调查信息(附件13

水生植物

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湿地和陆地水域等不同类型的水体中外来种植物群落样方的设置方法不同。利用数据采集APP填报调查信息(附件14)。

湖泊湿地,可按水深分为滨岸带和敞水区分别进行样方调查。在滨岸带可根据生境特点和入侵种分布特征,设置若干辐射状样带(垂直于岸线),在每一样带上,依据岸带的植物分布特征设置1-3条平行样线(平行于岸线),然后在每个样线上布设31m×1m的样方,获取样方内的入侵物种的盖度、高度、株数、生物量等信息;在敞水区,根据入侵种分布情况随机设置采样点(1-10km2设置一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用采草夹(25×25cm)在50m范围随机采集10次,将10次的均值,作为该采样点数据;采草夹采集的水生植物经清洗、沥水、称重,记录物种的生物量。在入侵种集中连片爆发的区域也可以使用遥感影像解译和无人机拍照,获取调查区域的入侵植物分布面积信息(主要适于挺水和浮叶或漂浮植物)。

河流湿地,可依据流域地貌和河床、岸带特征分为上游、中游、下游等区段采样,利用数据采集APP填报调查信息(附件14)。

在小河、溪流和沟渠中,随机布设1×1m的样方,每个典型群落区段设置6个以上的样方;

在大、中型的河流湿地中,可按照上、中、下游,分河流水域和岸带进行采样,其中,河流的分段(上、中、下游)依据现有的文献资料确定;在每一区段,依据地貌、河床和岸带特征在河流两岸设置垂直截面(样带)(垂直于河流),在每一截面上依据岸带特征设置1-3条平行于河流样线,在每条样线上设置31×1m样方,每个河段设置3条以上的截面;样方内记录植物种类、盖度、高度、株数、生物量、物候等信息。

河流水域,依据河床形态、水深、流速和植物分布特征,在上述垂直截面区域用采草夹采样,具体可参考湖泊敞水区采样方法,即在每个截面设置3-5个采样点,每个样点在50m范围内随机取样10次,其均值作为该点的数据,经清洗、沥水、称重,记录物种、生物量和物候等信息。

4.2.6动物调查

4.2.6.1 无脊椎动物

在无脊椎动物的入侵区域内,采用五点取样法随机布设5×5m样方。满足设立样地条件的所有乡镇级行政区域(或相当级别单位管辖范围)林地、园地和绿地区域样方数量不少于5个,湿地和陆地水域区域样方数量不少于10个。调查样方中的入侵无脊椎动物种类、种群密度,采集影像照片,计算并统计每块样地内同一种类平均种群密度和发生面积,利用数据采集APP填报调查信息(附件15)。

4.2.6.2 脊椎动物

两栖爬行动物采用样线法进行调查。根据两栖爬行动物的适宜生境类型设置样线。满足设立样地条件的所有乡镇级行政区域(或相当级别单位管辖范围)在山区设置200×2米的样线不少于5条,在平原地带设置500×2米的样线不少于3条。两栖动物样线主要设置在水陆交汇处(水线左右各1m),爬行动物样线设置路边、林缘等地,由2名调查人员平行同步完成物种和个体数量的采集,并记录相关影像信息。(附件16)。

鸟类和兽类采用访问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通过访问野生动物主管部门、观鸟爱好者等,确定当地是否有鸟兽外来种、种类和大致分布范围,到潜在分布区开展实地调查,利用数据采集APP对动物及其生境进行拍照、记录(附件17)。

4.3 标本采集与整理

4.3.1 总体要求

1)调查发现的外来入侵物种种类均要采集标本(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地内标本需按有关法规要求执行)。

2)不能现场鉴定的外来入侵物种种类,要按照各种类标本采集有关要求采集标本,详细记录采集信息,带回实验室鉴定(不能采集标本的尽量拍摄特征明显的影像资料)。

4.3.2 昆虫标本采集与制作

调查发现的入侵昆虫均要采集标本。将所有采集到的昆虫标本,放入装有昆虫标本专用保存液的容器中(一般幼虫或鞘翅目等甲虫,保存在无水乙醇的容器中;鳞翅目成虫用毒瓶杀死后放入三角袋中),粘贴标本标签后,返回实验室后制作标本,制作成能够长期保存和便于鉴定的标本,如针插标本、液浸标本。

4.3.2.1标本采集要求

调查期间,统一使用以下规范开展入侵昆虫标本和样品的采集工作。采集标本的时候,每种昆虫标本都要采集一定的数量,原则上的越多越好。每个种的昆虫标本数量不少于3份,对于现场不能确定的种类,应尽量多采集标本。采集工具主要包括采集网、振布、马氏网、深土层陷阱收集器、吸虫管、专业筛虫网、烘虫漏斗、诱虫灯、巴氏诱罐、黄盘、其他小型工具。

4.3.2.2标本采集过程

1)采集标本。采集昆虫标本,注意采集标本数量不少于3份,将标本装入冻存管或三角袋。

2)制作采集信息标签。在采集标签上记录采集信息、给出采集编号,采集标签放入标本保存容器,保证一管/袋一个采集信息标签,同时在记录表或记录本上记录相应的采集信息及采集编号。

3)拍照。拍摄昆虫前,先拍摄记录本上的标本编号,再拍摄该编号的昆虫生态照片、寄主植物被害状照片、生境照片等。

4)确定寄主植物。如果不能确定寄主植物种类,需先采集寄主植物标本,之后统一请专家鉴定。

操作步骤总结:采集昆虫标本→制作采集信息标签(保证每管/袋一个标签)→拍照→确定寄主植物。

在采集标本时,应尽量采集全虫态标本,重点是成虫标本。如果仅有幼虫且不能确定种类,如鳞翅目幼虫等,也可同时采集寄主植物的枝条,带回实验室饲养,羽化出成虫后鉴定种类。在标本采集过程中,应注意保存样品的完好性。

4.3.2.3 野外标本和样品的处理和保存

野外采集标本和样品需要采集当天及时处理,按照不同的实验目的,分别进行保存,保存方法主要有乙醇浸泡、福尔马林浸泡、三角袋包装等。无论是哪种保存方法,都要及时填写详细的采集信息标签,并标好采集编号,同时与采集信息本上登记的采集信息一一做好编号的对应。

4.3.2.4 标本的制作

75%乙醇浸泡的标本可以直接取出,待虫体稍微干燥一些后即可制作针插标本。三角袋保存的标本需要先回软后再进行标本的制作。标本制作的时候需要在虫体未僵硬前进行整姿,一般为前足向前,中、后足向后,触角在头前略呈倒“八”字型。对于需要展翅的标本,在进行展翅后让虫体充分干燥,然后取下给标本添加采集信息签。

针插标本

制作针插标本时,根据虫体的大小选择不同型号的昆虫针,针插的位置根据昆虫类群有所不同。

鞘翅目昆虫:一般插针于右侧鞘翅基部约1/4处,使昆虫针恰好从中、后足基节之间穿出,具体的针插位置也会因不同类群而略微有些调整。

直翅目、䗛目、蜚蠊目昆虫:一般插在向后延伸的前胸背板的中间偏右的地方,对于䗛目昆虫的无翅类群,可以针插在后胸背板的中间偏右的地方,以保持昆虫的重心。

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脉翅目、蜻蜓目等类群的昆虫:一般插针于中胸背板中央偏右侧。

半翅目昆虫:蝽类昆虫一般插针于小盾片(两翅之间的三角区域)的中间偏右处,注意避开中足基节窝。蝉类昆虫从中胸后侧偏右插针,使昆虫针从中后足之间穿出。

粘贴标本

一些个体比较小的标本,为了不破坏标本的完整性,也可以选择粘贴在三角签上或者长方形纸签上,然后再将纸签插于昆虫针上。制作时也要注意所有粘贴标本的纸签在昆虫针上的高度保持一致。粘贴标本一般使用水溶性的胶水,如木工白胶、阿拉伯糖胶等,方便日后需要时取下标本。

液浸标本

对于原尾目、弹尾目、双尾目、缨尾目、蜉蝣目等类群的标本以及一些类群的幼期或蛹期标本,需要制作成液浸标本长期保存。通常可以把标本直接放入75%的乙醇中浸泡。如果为DNA条形码研究的样品,则使用无水乙醇浸泡。但是由于乙醇易挥发,因此浸泡标本需要经常检查,适时的填补液体。

玻片标本

同翅目、半翅目、缨翅目等类群昆虫个体较小、已腐烂,不易针插、浸液或装盒保存,为便于其特征观察,可选择制作玻片标本。玻片标本制作需根据昆虫个体大小差异、器官骨化程度及色素沉积情况,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制作。需经过杀死与固定、净化处理、染色、脱水透明、封片、贴标签等步骤,制成永久或临时玻片标本。

4.3.2.5 标本保存

针插标本保存

绝大部分类群的昆虫标本将采用针插标本的方式进行长期保存。对每一号入库标本要加一个计算机打印的标本号签,经过专家鉴定并给出鉴定信息后,按照不同类群统一存放,同时录入采集信息、记录存放位置,所有标本将使用统一购买的标本盒存放于轨道式铁制密集柜中保存。标本盒上将按照昆虫目级、科级等分类阶元分别编号,统一打印标识标签,集中存放于标本馆内。入馆前按照程序对所有标本进行防虫、防霉、防潮等处理,入馆后定期检查有无虫蛀、霉变等情况,确保长期保存。

浸泡标本保存

对于半翅目蚜虫类等类群、昆虫幼期、蛹期等虫态的标本,将采用乙醇浸泡的方式长期保存。使用统一型号的冻存管、标本瓶,采用75%的乙醇保存标本。为防止乙醇的挥发导致标本变质,将装有标本的冻存管放入大的标本瓶,再装满乙醇,封口保存。每一个冻存管都需装有相应的标本采集信息标签,对于能够鉴定到种、属等不同分类阶元的要相应的鉴定标签。定期(每半年)对标本瓶内的乙醇进行检查、更换。液浸标本若每管有多个个体,应保证每管只包含一个物种,且所有个体应属同一采集时间和地点,并具准确的个体数。

玻片标本保存

微小昆虫标本,除了乙醇浸泡标本之外,还需制成玻片标本永久保存,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如前。玻片标本按照不同类群进行分玻片盒集中存放,玻片盒外贴好标识以便查找。玻片标本若每片有多个个体,应保证每片只包含一个物种,且所有个体应属同一采集时间和地点,并具准确的个体数。定期对玻片进行检查维护,如出现回潮吸水、胶液软化等情况,可经40℃恒温烘烤1-2天后,用加拿大胶涂抹盖玻片四周进行密封。

样品保存

样品采用无水乙醇保存,使用统一的冻存管,保证每管为同一个物种的个体,加好相应的采集信息标签及鉴定标签。为避免反复冻融,使得DNA降解和断裂,尽量分小管保存,按照不同的类群分别放入冻存管盒,做好外部标记,以便于样品的查找取放,然后放入-80℃冰箱长期保存。定期检查无水乙醇,添加保存液。

4.3.3植物病原微生物标本采集与制作

调查发现的入侵植物病原微生物均要采集标本。每种类标本数不少于3份(发生危害部位)。将所有采集到的标本,放入标本夹(大型果实放入标本袋)中,粘贴标本标签后,返回实验室制作标本。

4.3.3.1标本采集

在采集标本时,应仔细剪取发病部位,如叶片、茎秆、穗部、种子等,或挖取植株根部。在标本采集过程中,应注意保存样品的完好性,尤其不能破坏病害症状相应的位置。边采集,边填写相应表格和小标签,然后放在标本纸上,压制在标本夹中。对于无法压制在标本夹中的植物根部,可包裹标本纸后,放在标本箱中。每个样地中的每种病害标本应不少于3份。

4.3.3.2 标本制作

干燥制作

很多标本容易失水后褪色、变形,给后续标本制作和病原物鉴定带来困难。因此应边采集边压制。首先将标本展开、摊平,整理好(茎秆可适当弯折)放在标本纸上,再用标本夹压制、捆好。最大限度保持标本原貌。

用于分离病原物的标本,严禁烘干,将田间压制的标本保存在标本夹中,每2天换1次标本纸,直到完全干燥。换纸时应注意保持记录标签的一致性。不准备用于病原物分离的标本,可以压在标本纸中,每个标本上下放置瓦楞纸便于受热均匀,50℃烘箱烘干,快速干燥有助于保持植物原有的形态和颜色。

浸渍标本制作

流脂流胶、汁液较多、种实病害以及部分肉质的子囊菌和担子菌的子实体可采用浸渍法保存。首先,根据不同部位,利用醋酸铜、亚硫酸、硝酸亚钴、福尔马林等药品,配置不同颜色的保色浸渍液对标本进行保色处理,再放入福尔马林或酒精中进行防腐保存。同时,此类标本保色时间较短,应及时进行扫描或摄影进行保存。

A.防腐浸渍液,只有防腐作用,不能保持原色,成分为福尔马林50ml95%酒精300ml,水2000ml

B.醋酸铜浸渍液,用于保存植物组织绿色的标本。具体操作为:将醋酸铜结晶逐渐加在50%的醋酸溶液中,到不再溶解为止,原液用水稀释三、四倍使用,颜色浅的用较稀的溶液,颜色深的就用较浓的溶液;标本放在煮沸的稀释液中,继续加热,标本的绿色开始褪去,经3-4min,等绿色恢复后,将标本取出,用清水漂洗干净,保存于5%福尔马林容易人中。

C.亚硫酸溶液,用于保存黄色和桔红色的标本。将亚硫酸配成4%-10%的水溶液作为浸渍液。

D.瓦查浸渍液,用于保存红色的标本。硝酸亚钴15g,氯化锡10g,福尔马林25ml,水2000ml。标本洗净后,在浸渍液中浸泡2周(完全沉没),然后在福尔马林10ml,亚硫酸(饱和液)30-50ml95%酒精10ml,水1000ml的浸渍液中保存。

4.3.3.3 标本病害鉴定

对于无法分离培养,并且非常容易鉴定的病害,如白粉病、黑粉病、锈病、霜霉病等,可在田间直接通过肉眼观察,并将标本带回实验室,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鉴定。

4.3.4 植物标本采集与制作

调查期间,规范开展植物标本和样品的采集。

4.3.4.1 采集要求

陆生植物

采集标本的时候,每种植物标本都要采集一定的数量,原则上越多越好。每种入侵植物样本数量不小于3份,对于不确定的疑似入侵植物物种,应尽量多地采集样本。将所有采集到的标本,放入标本夹中,粘贴标本标签后,返回实验室制作标本。

水生植物

在植物花果期采集标本,采集的标本为具有全部器官的植株(包括根、茎、叶、花、果),每个入侵植物样本数量不小于3份。若非花果期需采集完整植株(包括根、茎、叶)。如果没有花果致使无法鉴定到种一级,采集其完整植株活体及繁殖体(种子,冬芽、块茎,根茎等),带回栽培,等植株繁殖生长到有花有果时,再鉴定到种。

4.3.4.2 采样过程

1)种类的确定。

2)编号与制作标签。在记录本上根据标本编号规则给观察到的植物标本编写一个序号。

3)记录。记录描述这种植物的特点和发生危害特点等

4)拍照。拍摄前,先拍摄记录本上的标本编号,再拍摄这种植物的所有信息。

5)采集标本。每种植物的标本数不少于3份(花、叶片、茎秆、根,整株完整。最好有果实,但一般果实不易采到),制作为蜡叶标本。

操作步骤总结:发现1种入侵植物→编号→拍照→调查与记录(随植物编号)→标本采集(随标本放置标签)。

在采集标本时,应保存叶片、茎秆、花和果实等,或挖取植株根部。在标本采集过程中,应注意保存样品的完好性。

4.3.4.3 标本现场压制

现场采样进行标本压制:边采集边压制,很多标本容易失水后褪色、变形,给后续标本制作和植物鉴定带来困难。将标本展开、摊平,整理好(可适当弯折)放在标本纸中,用标本夹压制、捆好。

4.3.4.4 标本干燥处理

采集到的标本可以压在标本纸中,每个标本上下放置瓦楞纸便于受热均匀,有条件的可放置50℃烘箱烘干,快速干燥有助于保持植物原有的形态和颜色。需要用标本纸压制在标本夹中(可用干燥、平整的报纸代替),前3天每天换标本纸2次,以后每天换1次直到完全干燥。换纸时应注意保持记录标签的一致性。

不确定的植物,需要再采植物的叶片,用于分子鉴定。叶片装入有变色硅胶的密封塑料袋中,每天更换硅胶,直至送到相关实验室。

对野外采集制作好的标本要入库保存,定期检查,控制温湿度,注意避光防尘、防虫、防霉和防鼠等。当地无法长期保存的,由省级部门统一保存。有条件的地区建议制作展示标本。

4.3.5 动物标本采集

调查发现的入侵陆栖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均要采集标本,对标本进行编号,在标本采集现场利用数据采集APP进行拍照、记录。每种物的标本数不少于3采集福寿螺、美洲牛蛙、红耳龟、鳄龟等我国主要两栖爬行类入侵物种标本,采用无水乙醇和福尔马林分别固定保存,粘贴标本标签后,返回实验室制作标本。制作好的标本利用数据采集APP进行拍照、信息录入。

4.3.6 标本采集记录与编号

1)标本采集记录采用统一格式标签,由采集人员填写,标签内容包括编号、采集时间、采集地点、寄主植物名称、经纬度信息、海拔高度、生态系统类型、采集人姓名等,将填写好的标签系在对应的标本上,同时按照《标本信息登记表》(附件18)具体格式在记录表上登记。

2)标本编号为15位数。第1位是标本编码前缀“S”,用以区分标本编码与其他编码;第2位是外来入侵物种类别码,第3-8位是所在县级行政区(自然保护地)划代码,第9-11位是所在乡镇行政区代码,第12-13位是标本采集样地流水编号,最后2位数是标本的流水编号。

3)标本编号也可通过普查系统自动生成电子标本标签,通过选择样地及标本类别,可自动生成电子标本标签,现场通过手持二维码打印机直接打印不干胶标本标签,并签贴到对应的标本储存容器上。

4)同一采集时间、地点、寄主植物、采集人姓名,采集同一种外来入侵物种,不论数量多少,均使用同一编号。

4.3.7 标本鉴定

标本鉴定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于野外采集的标本,根据形态特征或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对于尚不具备明显特征的幼虫、蛹或病原微生物等,可通过饲养或实验室培养获得鉴定特征后进行种类鉴定。

对无法确定的外来入侵物种种类或者寄主植物种类,应及时送至省级机构或专家鉴定,或通过普查系统进行专家远程咨询鉴定。省级机构不能鉴定的外来入侵物种种类或者寄主植物种类,可按相关技术要求送至国家林草局指定的鉴定机构鉴定。

4.4 影像拍摄与整理

4.4.1 拍摄要求

现场调查时,可利用普查数据采集APP内置的图片采集功能进行影像采集和上传,手机拍摄的影像资料可作为工作过程证明材料和外来入侵物种鉴定参考材料。如手机拍摄的影像在分辨率和清晰度等方面可能不满足鉴定需要,鉴定所需的影像资料要用高清数码相机(或单反相机)和数码摄像机拍摄。数码相机应具备微距功能,照片统一采用JPG格式,像素在1000万以上;数码摄像机统一采用PAL制式。影像作品要特征突出、图像清晰、色彩正确。现场拍摄采集影像时,需同时拍摄踏查点或样方编号记录卡信息,便于进行影像资料整理。

能现场鉴定的外来入侵物种种类,现场进行数据填报并上传至APP系统;现场未能鉴定的外来入侵物种种类,现场拍照做好调查信息证据的保存,经室内或者实验室确认后,再进行数据填报并上传至APP系统。

4.4.2 影像资料整理

1)命名。对野外拍摄的影像资料按外来入侵物种种类进行整理,每种类单独建立文件夹(若为昆虫,文件夹内再区分雌成虫、雄成虫、幼虫、蛹、卵、危害状等文件夹进行归类)。影像资料命名规则为:调查样地编号+入侵物种名称+图片序号,每种类影像资料名称要严格按照命名规则进行命名。

2)保存与上传。命名后的影像资料,按照调查日期或其他排列方式存储在电脑中,通过普查系统后台进行批量上传。

5 普查结果报送与审核

5.1 报送方式及内容

5.1.1 报送方式

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和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地以乡镇行政区为单位统计汇总普查数据,并通过数据采集APP上报,内容包括路线踏查记录、样地调查记录、标本采集及鉴定记录、影像资料等。普查数据采取逐级上报和审核方式,以县级为单位逐级上报,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地上报省级,省级审核汇总后上报至国家级审核。

5.1.2 报送内容

1)标本、影像资料。所有的外来入侵物种标本和影像资料,每种1套上交至国家林草局生物灾害防控中心。昆虫标本按有关数量要求上交。

2)普查汇总结果。所有汇总结果均通过数据采集APP上报,形成标准规范的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报告。

3)工作总结和技术报告。工作总结主要内容包括:普查的组织形式、保障措施、主要做法、问题和建议等;技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各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概况、普查范围与对象、普查技术方法(新技术应用情况)、普查结果以及重要发现,对重要的普查种类进行风险性分析和评估,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等。省级工作总结和技术报告按时上报国家林草局生物灾害防控中心。

5.2 结果审核

审核内容包括任务审核和数据审核两部分

5.2.1 任务审核

通过普查信息系统进行任务审核。市州林业主管部门对辖区内各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已执行的普查任务进行审核,包括踏查路线完成率、样地调查任务完成率、标本采集任务完成率等。省级负责对市州、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地任务审核结果按照一定的抽查比例进行抽查审核。

5.2.2 数据审核

普查专家组对所有县级行政区(自然保护地)普查数据进行逐一审核,主要审核样地设置的规范性、调查方法的标准性、调查数据和结果记录的准确性以及现场影像照片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符合要求的审核通过,不符合要求提出修改意见并返回数据条段。市州级专家技术小组审核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普查数据和标本数据。省级专家技术小组审核市州级和自然保护地普查数据和标本数据。

附件1

湖北省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

重点普查物种名单

序号

种类

拉丁名

物种类别

1

悬铃木方翅网蝽

Corythucha ciliate

昆虫

2

锈色棕榈象

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昆虫

3

美国白蛾

Hyphantria cunea

昆虫

4

红火蚁

Solenopsis invicta

昆虫

5

双钩异翅长蠹

Heterobostrychus aequalis

昆虫

6

刺槐叶瘿蚊

Obolodiplosis robiniae

昆虫

7

扶桑绵粉蚧

Phenacoccus solenopsis

昆虫

8

松材线虫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植物病原微生物

9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

Pseudomonas syringae

植物病原微生物

10

毒麦

Lolium temulentum

植物

11

飞机草

Chromolaena odorata

植物

12

凤眼莲

Eichhornia crassipes

植物

13

紫茎泽兰

Ageratina Adenophora

植物

14

石矛(假高粱)

Sorghum halepense

植物

15

豚草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植物

16

喜旱莲子草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植物

17

刺苋

Amaranthus spinosus

植物

18

大薸

Pistia stratiotes

植物

19

黄顶菊

Flaveria bidentis

植物

20

加拿大一枝黄花

Solidago canadensis

植物

21

落葵薯

Anredera cordifolia

植物

22

马缨丹

Lantana camara

植物

23

火炬树

Rhus Typhina

植物

24

三裂叶豚草

Ambrosia trifida

植物

25

土荆芥

Dysphania ambrosioides

植物

26

印加孔雀草

Tagetes minuta

植物

27

粉绿狐尾藻

Myriophyllum aquaticum

植物

28

水盾草

Cabomba caroliniana

植物

29

伊乐藻

Elodea nuttallii

植物

30

埃格草

Egeria densa

植物

31

福寿螺

Pomacea canaliculata

无脊椎动物

32

美洲牛蛙

Lithobates catesbeianus

脊椎动物

33

红耳龟

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

脊椎动物

34

鳄龟

Macroclemys temmincki

脊椎动物

附件2

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需关注的物种名单

序号

种类

拉丁名

物种类别

1

椰心叶甲

Brontispa longissima

昆虫

2

湿地松粉蚧

Oracella acuta

昆虫

3

松突圆蚧

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昆虫

4

椰子织蛾

Opisina arenosella

昆虫

5

桉树枝瘿姬小蜂

Leptocybe invasa

昆虫

6

刺桐姬小蜂

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昆虫

7

日本松干蚧

Matsucoccus matsumurae

昆虫

8

长林小蠹

Hylurgus ligniperda

昆虫

9

小圆胸小蠹

Euwallacea fornicates

昆虫

10

松针鞘瘿蚊

Thecodiplosis japonensis

昆虫

11

桉树青枯病(茄拉尔氏菌)

Ralstonia solanacearum

植物病原微生物

12

梨火疫病菌

Erwinia amylovory

植物病原微生物

13

落叶松枯梢病菌

Botryosphaeria laricina

植物病原微生物

14

绿鬣蜥

Iguana iguana

脊椎动物

15

家八哥

Acridotheres tristis

脊椎动物

16

欧金翅雀

Carduelis chloris

脊椎动物

附件3

踏查记录表(APP表单)

县名称:码:镇名称:镇代码:踏查线号:调查人员:踏查时间:

踏查点位置坐

入侵物种名称

寄主植物

生态类型

危害部位

是否

需要设置样地

入侵物

种及现场工作照片

样地编号

标本编号

备注





































填表说明:

1.每一踏查点填写一张表。

2.县名称、县代码、乡镇名称、乡镇代码、踏查路线编号、踏查时间等均通过数据采集APP选择。县名称和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标准;乡镇名称和代码按《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码规则》(GB/T10114-2003)标准。

3.经度:格式为EDDD°FF′MM.M″,其中“E”为“东经”的缩写,DDD为度,FF为分,MM.M为秒;纬度:格式为NDD°FF′MM.M″,其中“N”为“北纬”的缩写,DD为度,FF为分,MM.M为秒;海拔:数据格式为保留1位小数的实数,单位为米(m)。通过数据采集APP自动获取。

4.“入侵物种名称”通过数据采集APP选择(不能确定的种类,待鉴定后再补充上报),若未发现入侵物种,选“无”;“寄主植物”通过数据采集APP选择,寄主植物多时,可多选;“生态类型”通过数据采集APP选择;“危害部位”通过数据采集APP选择;需要设置样地调查的,在数据采集APP中记录,并填写样地编号。人工填写调查人员。

5.入侵物种及现场工作照片。可以通过数据采集APP拍摄,也可用相机拍摄,通过APP或后台上报。

附件4

样地信息登记表(APP表单)

县名称:县代码:乡镇名称:

乡镇代码:样地编号:

样地位置

设立时间

负责人

样地面积

样地类型

生态类型

植被盖度

样地照片

地表特征

经度

纬度

海拔












填表说明:

1.县名称及代码、乡镇名称及代码、样地编号、样地位置信息、样地设立时间、负责人及样地面积等通过数据采集APP自动生成。县名称和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 - 2007)规定的内容填写;乡镇名称和代码,按《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码规则》GB/T10114-2003)执行。

2.生态类型、土壤性质、地表特征通过数据采集APP选择。地表特征包括地形、坡位、坡度和坡向。

3.植被盖度和样地照片需人工填写

附件5

样方法调查统计表(APP表单)

县名称:代码:乡镇名称:

乡镇码:样地样方面积生态样地::

样地经度:纬度:拔:

地表坡位

昆虫种

种群密度(头/m2

危害部

寄主植

生态系统

类型

影像照

调查

调查时









































































填表说明:

1.此表为样方法调查统计表。以种类为单位,计算每块样地内所有样方平均种群密度,并填报发生面积。

2.县名称及代码、乡镇名称及代码、样地编号、样地位置信息、样地设立时间、负责人及样地面积等通过数据采集APP自动生成。县名称和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规定的内容填写;乡镇名称和代码,按《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码规则》(GB/T10114-2003)执行。

3.昆虫种类、危害部位、生态系统类型、寄主植物、地表特征和调查时间等通过数据采集APP选择。

4.种群密度、影像照片和调查人等由人工填写

附件6

深土层陷阱收集法调查统计表(APP表单)

县名称:代码:乡镇名称:

乡镇码:样地

样地态系地设::

样地经度:纬度:拔:

地表坡位

昆虫

种类

种群数量

(头)

危害

部位

发生

面积

寄主

植物

生态系统

类型

影像

照片

调查

调查

时间

备注







































































填表说明:

1.此表为深土层陷阱收集法调查统计表。

2.县名称及代码、乡镇名称及代码、样地编号、样地位置信息、样地设立时间、负责人及样地面积等通过数据采集APP自动生成。县名称和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规定的内容填写;乡镇名称和代码,按《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码规则》(GB/T10114-2003)执行。

3.昆虫种类、危害部位、生态系统类型、寄主植物、地表特征和调查时间等通过数据采集APP选择。

4.种群数量、影像照片和调查人等由人工填写。

附件7

样线法调查统计表(APP表单)

县名称:代码:乡镇名称:

乡镇码:样地样线

样地态系地设

样地经度:纬度:拔:

地表坡位

昆虫种

种群密度(头/复网)

危害部

寄主植

生态系统

类型

影像照

调查

调查时

备注



























































































填表说明:

1.此表为样线法调查统计表。以种类为单位,计算每块样地内所有样线平均种群密度,并填报发生面积。

2.县名称及代码、乡镇名称及代码、样地编号、样地位置信息、样地设立时间、负责人及样地面积等通过数据采集APP自动生成。县名称和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规定的内容填写;乡镇名称和代码,按《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码规则》(GB/T10114-2003)执行。

3.昆虫种类、危害部位、生态系统类型、寄主植物、地表特征和调查时间等通过数据采集APP选择。

4.种群密度、影像照片和调查人等由人工填写。

附件8

标准株/株丛法调查统计表(APP表单)

县名称:县代码:称:码:样地样点

样地:生态系地设::

样地经度:纬度:拔:

地表坡位

昆虫种

种群密度头/

(株丛)

危害部

寄主植

生态系统

类型

影像照

调查

调查时

备注
































































填表说明:

1.此表为标准株/株丛法调查统计表。以种类为单位,计算每块样地内平均种群密度,并填报发生面积。

2.县名称及代码、乡镇名称及代码、样地编号、样地位置信息、样地设立时间、负责人及样地面积等通过数据采集APP自动生成。县名称和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 -2007)规定的内容填写;乡镇名称和代码,按《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码规则》(GB/T10114-2003)执行。

3.昆虫种类、危害部位、生态系统类型、寄主植物、地表特征和调查时间等通过数据采集APP选择。

4.种群密度、影像照片和调查人等由人工填写。

附件9

诱虫灯(引诱剂)调查记录表(APP表单)

县名称县代码乡镇名称:乡镇代码生态系统类型:布设时间:负责人:

诱虫灯(引诱剂)布设位置(经度:纬度:海拔:)

地表特征(地形:坡位:坡向:坡度:)

昆虫种类

诱虫数量(头)

影像照片

记录人

记录时间

合计

雌虫头数

雄虫头数











































填表说明:

1.此表为诱虫灯(引诱剂)诱捕所发现的昆虫统计表。

2.县名称及代码、乡镇名称及代码、诱虫灯(引诱剂)布设位置信息、布设时间及负责人等通过数据采集APP自动生成。县名称和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规定的内容填写;乡镇名称和代码,按《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码规则》(GB/T10114-2003)执行。

3.昆虫种类、生态系统类型、地表特征和记录时间等通过数据采集APP选择。

4.诱虫数量、影像照片和记录人等由人工填写

附件10

黄板(黄盘)诱集记录表(APP表单)

县名称:县代码:乡镇名称:乡镇代码:

生态系统类型:布设时间:负责人:

黄板(黄盘)布设位置(经度:纬度:海拔:)

地表特征(地形: 坡位:坡向: 坡度:)

昆虫种类

诱虫数量(头)

影像照片

记录人

记录时间

合计

雌虫头数

雄虫头数




































填表说明:

1.此表为黄板(黄盘)诱集所发现的昆虫统计表。

2.县名称及代码、乡镇名称及代码、黄板(黄盘)布设位置信息、布设时间及负责人等通过数据采集APP自动生成。县名称和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2007)规定的内容填写;乡镇名称和代码,按《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码规则》(GB/T10114-2003)执行。

3.昆虫种类、气象数据、生态系统类型、地表特征和记录时间等通过数据采集APP选择。

4.诱虫数量、影像照片和记录人等由人工填写。

附件11

样方法调查统计表(APP表单)

县名代码名称代码:

样地样方

样地态系地设责人

样地拔:

地表坡位

病害种类

病株数(病叶

数或病枝数)

调查总株数(总

叶数或总枝条数)

病率

寄主植物

生态系统类型

感病部位

影像照片

调查人

调查时间

备注















































































































填表说明:

1.此表为标准样方法调查统计表。以种类为单位,计算每块样地内所有样方平均发病率,并填报发生面积。

2.县名称及代码、乡镇名称及代码、样地编号、样地位置信息、样地设立时间、负责人及样地面积等通过数据采集APP自动生成。县名称和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2007)规定的内容填写;乡镇名称和代码,按《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码规则》(GB/T 10114-2003)执行。

3.病害种类、生态系统类型、寄主植物、感病部位、地表特征和调查时间等通过数据采集APP选择。

4.发病率、影像照片和调查人等由人工填写。

附件12

样线法调查统计表(APP表单)

县名称县代码乡镇名称

乡镇代码:样地编号:样线编号:

样地面积:生态系统类型:样地设立时间:负责人:

样地位置(经度纬度:海拔:)

地表特征(地形:坡位:坡向:坡度:)

病害种类

病株数(病

叶数或病枝数)

调查总株数

(总叶数或总枝条数)

病率

寄主植物

生态

系统类型

感病部位

影像照片

查人

调查时间

备注













































填表说明:

1.此表为标准样线法调查统计表。以种类为单位,计算每块样地内所有样方平均发病率,并填报发生面积。

2.县名称及代码、乡镇名称及代码、样地编号、样地位置信息、样地设立时间、负责人及样地面积等通过数据采集APP自动生成。县名称和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规定的内容填写;乡镇名称和代码,按《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码规则》(GB/T 10114-2003)执行。

3.病害种类、生态系统类型、寄主植物、感病部位、地表特征和调查时间等通过数据采集APP选择。

4.发病率、影像照片和调查人等由人工填写

附件13

陆生入侵植物样方调查结果记录表(APP表单)

县名称:代码:乡镇名称:

乡镇码:样地样方

样地:生样地间:人:

样地经度:纬度:海拔:

地表:坡位:坡:)

入侵植物种类

种群密度(盖度)

物候

影像照片

调查人

调查时间

备注





























填表说明:

1.此表为样地样方调查统计表。以种类为单位,计算每块样地内所有样方平均种群密度(盖度),并填报发生面积。

2.县名及代码、乡镇名及代码、样地编号、样方(样地)编号、样地位置信息及设立时间、气象数据、负责人和样地面积等通过数据采集APP自动生成。县名称和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规定的内容填写;乡镇名称和代码,按《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码规则》(GB/T 10114-2003)执行。

3.入侵植物种类、生态系统类型、地表特征和调查时间等通过数据采集APP选择。

4.种群密度、影像照片、调查人和调查时间等由人工填写

附件14

水生入侵植物样方调查结果记录表(APP表单)

县名称:代码:乡镇名称:

乡镇码:样地

样方样地:水

样地间:人:

样地经度:纬度:拔:

种名

盖度

生物量

物候期

影像照片

调查人

调查时间











































填表说明:

1.此表为每一样地样方调查统计表。以种类为单位,计算每块样地内所有样方平均盖度,并填报发生面积。

2.县名及代码、乡镇名及代码、样地编号、样方(样地)编号、样地位置信息及设立时间、气象数据、负责人和样地面积等通过数据采集APP自动生成。县名称和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规定的内容填写;乡镇名称和代码,按《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码规则》(GB/T 10114-2003)执行。

3.入侵植物种名、水体类型和调查时间等通过数据采集APP选择。

4.盖度、生物量、物候期、影像照片、调查人和调查时间等由人工填写。

附件15

外来无脊椎动物样方法调查统计表(APP表单)

县名称:代码:乡镇名称:

乡镇码:样地样方

面积:生态样地::

样地经度:纬度:拔:

地表坡位

动物种

种群密度(头/m2

危害部

寄主植

生态系统

类型

影像照

调查

调查时

备注
































































填表说明:

1.此表为样方法调查统计表。以种类为单位,计算每块样地内所有样方平均种群密度,并填报发生面积。

2.县名称及代码、乡镇名称及代码、样地编号、样地位置信息、样地设立时间、负责人及样地面积等通过数据采集APP自动生成。县名称和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规定的内容填写;乡镇名称和代码,按《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码规则》(GB/T10114-2003)执行。

3.动物种类、危害部位、生态系统类型、寄主植物、地表特征和调查时间等通过数据采集APP选择。

4.种群密度、影像照片和调查人等由人工填写

附件16

外来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样线信息表(APP表单)

县名称:代码:乡镇名称:乡镇代码:

调查期:查人:

样线编号

起点

终点

样线长

生境类型

外来物种种类

物种数量

主要植被种类

干扰类型

干扰强度

经纬度

海拔

经纬度

海拔

























填表说明:

1.此表为样线调查统计表。以种类为单位,统计每条样线上物种数量。

2.县名及代码、乡镇名及代码,样线编号,经纬度、海拔等通过数据采集APP自动生成。县名称和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规定的内容填写;乡镇名称和代码,按《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码规则》(GB/T 10114-2003)执行。

3.外来物种种类、生境类型、主要植被种类、干扰类型、干扰强度等通过数据采集APP选择。

4.调查日期、调查人、样线长度、物种数量等由人工填写

附件17

外来鸟类和兽类市场调查表

县名称:县代码:乡镇名称:乡镇代码:

调查日期:调查人:

市场名称

经度

纬度

外来物种

种类

售卖数量

消费者数量

周围是否有湿地栖息地

备注

















填表说明:

1.此表为外来陆栖脊椎动物市场调查表,调查人通过走访调查,获取外来陆栖脊椎动物市场售卖信息。

2.县名及代码、乡镇名及代码,经纬度等通过数据采集APP自动生成。县名称和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2007)规定的内容填写;乡镇名称和代码,按《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码规则》(GB/T10114-2003)执行。

3.市场名称、外来物种种类、售卖数量、消费者数量、是否有湿地栖息地等通过数据采集APP选择。

4.调查日期和调查人等由人工填写。

附件18

标本信息登记表(APP表单)

县名称:县代码:乡镇称:乡镇码:

标本编号

标本类型

标本名称

采集时间

采集地点

寄主植物

经度

纬度

海拔

生态系统类型

影像照片

采集人

姓名

备注






















































































































填表说明:

1.县名称及代码、乡镇名称及代码通过数据采集APP自动生成。县名称和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规定的内容填写;乡镇名称和代码按《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码规则》(GB/T10114-2003)执行。

2.标本类型、采集时间、采集地点、寄主植物、经纬度、海拔、生态系统类型等通过数据采集APP选择。

3.标本编号、采集人及影像照片等通过人工填写。

附件2

外来入侵物种调查人员信息表

序号

姓名

省份

市级行政区划

县级行政区划

单位名称

所在部门

职务

调查组(全部/陆生植物/水生植物/兽类/鸟类/两栖/爬行/鱼类/无脊椎动物/病虫害/其他)

身份(管理员/组长/组员)

常用手机号

备注

























































































































填表说明:1.省、市、县级行政区划如果跨行政区划就填写多个,省份必填。2.单位名称请填写全称。3.所属部门是指处室、科室、学院等。4.调查组是指人员所属的分组,如果不分组填写全部。5.身份:管理员是指系统管理员,各级管理部门提供1-3名管理员,可以查看、审核、下载本级全部数据;组长是指调查小组负责人,可以看到本组如水生植物组全部的数据;组员是指各小组的调查成员。6.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地可按行政隶属关系,酌情填写县级行政区划,也可不填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